11125:《海角七号》引起的争议
《海角七号》引起的争议:更包容地看待海峡间的历史断层
[11125] (2008-12-09)
马英九在中央广播电台对大陆广播节目上,面对网网友八千多个提问时,只回应了两个问题,海角七号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大陆同胞看电影《海角七号》,应从人性角度来看,因为即使在战争中难免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人性因子,“若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场景、故事都能获得谅解”。
马英九说,导演魏德胜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台湾浓厚的乡土感情,电影中的场景就是他们生活的场景,也流露出小老百姓的感情与人性,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抓住很多人的想像,因此推荐大陆同胞观看。他认为,应试图去了解一个跟大陆分隔60年的社会,应用欣赏、包容态度来看。
马英九已经释出善意,陈云林会长的台湾行也提到他观看了《海角七号》,还品尝了台湾少数民族所酿制的、在片中也曾出现的“马拉桑” 酒。可是台湾的传记作家王丰和部分大陆网友却不乐意,有关该片是否有“媚日”情节早就在网上展开大讨论。王丰在他的凤凰博客中说这部片子是“大毒草”,他说,“它即使目的不在颂扬日本帝国主义,但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带着一种感伤式的怀旧。所以,我坚决不去凑这种‘热闹’。”
我想王丰先生和部分大陆网友有点过分解读了,说他哗众取宠都不为过。魏导拍摄的《海角七号》是大毒草的话,魏老下一步计划要拍摄的“ 赛德克巴莱”(“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114年前,台湾原住民抗日的故事)难道就是“大仙草”?电影只是客观反映那个时候的社会心态,何必用政治眼光去看它呢?
事实上,《海角七号》之所以在台湾会如此大红大紫,原因就在于迎合了台湾人的本土诉求。这也反映了台湾人“身份认同”上的分歧和焦虑。
在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趋暖,在大三通时代,马政府的愿望是,先经济后政治,统独放在保险柜,台湾就富贵。这一点符合大多数选民的期待,也是大多数两岸中国人乐见的结果。但是,对于绿营的支持者来说,他们感到恐慌,他们害怕台湾失去“主体性”。不少中间选民也会不安,不统不独固然好,但是怎么定位台湾人?台湾人的身份认同成了新的困惑。
不少台湾人说自己是“亚细亚孤儿”。荷兰人、郑氏父子、清政府、日本殖民统治者、国民党……在部分台湾的闽南籍的族群和原住民族群眼里,这些都是外来政权。所以,和大陆的历史观相比,台湾的历史观也很复杂。虽然汉人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台湾史的史观还是错综复杂,各家争鸣。有方志的“清代统治史观”、连横的“台湾通史的汉族正统史观”、有日本人的“强权史观”,有中国国民党的“正统史观”,美国的“美援论”与“依附理论”、还有台独的“台湾中心论”,闽南族群的“台湾人400年悲情史观”,外省人的“统派史观”……台湾一直处在中华民族与外来势力追逐的焦点。
问题是,这几百年来,这些史观轮流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史观,而且分别影响几代台湾人。与大陆时合时分,也让海峡两岸间产生了断层。
特别是上世纪日剧时期,中国大陆反正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人在这个时期没有经历过辛亥革命,没有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没有经历过国共内战……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转型期中,台湾却在日本的统治下,当然会拉下。
我们要看到台湾海峡之间同根同缘的中华民族如何被上一个世纪中各种外来势力侵略与民族战争、国家内战横断切割造成以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实体的对立的现实,更重要地,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样的“人为的历史断层”。
于是“主体性”和“本土化”的诉求在台湾出现了,无论各种族群,他们都存在着身份认同的问题。“历史断层”加上族群间地不断融合,有“ 主体性”的诉求是很正常的,我们该理解这种“主体性”的诉求,它不等同于台独。无论是“有台湾经验的中国人”还是“有中国经验的台湾人”,他们都有困惑。
所以,最近台湾类似的思考很多,比如《海角七号》,就是尽情的在展开本土想像。如果王丰先生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看看《1895》,这是描述一百多年前台湾客家青年誓死抗日的电影,马英九也推荐过,他说,很感谢作家李乔把这一段历史故事写出来,又被拍成电影,让台湾的子子孙孙能记得祖先奋斗的过程。《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周年研讨会上,他们也进行了思考,呼吁知识界跨越台海冷战对当前知识生产带来的局限,重新审视台海之间的历史断层现象。还有外省妈妈们书写的《遇合》一书。
如今,海峡两岸间出现了不少横跨海峡两岸的族群,比如“大陆新娘”,比如“大陆台商”,还有穿梭两岸的“媒体人、学者、观光客”等。在这些族群的眼里,会有新的诉求,新的身份认同。无论不同族群间有多大的分歧,与其寄望部分台湾人从情感上摆脱台独、摆脱“亲日”、“亲美”,还不如抛开 “意识形态对立”,秉持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去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思考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未来。
如果一味的用政治色彩看这些电影或者书籍的话,不同族群间,看表达对方诉求的作品都是“毒草”。就像我大陆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坚决反对台独,但是我们也要去理解他们,分析他们。”我也反对台独,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看待海峡间的分歧。如果一味的打压“本土诉求”的话,只能不断地扩大断层。现在是台海关系最好的时期,两岸中国人已经开始用智慧去解决两岸的僵局,只有现实的理解各种诉求,撇开分歧,寻找共同点,海峡间的断层才会慢慢愈合。
作者系媒体人 郑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