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文章:如何远赴中国大陆工作 zt

来源: anyOne 2009-01-05 11:43: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14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anyOne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台湾人的文章:如何远赴中国大陆工作

  ◎写之前

  从07年底以来,由于台湾大选将至,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激情。就连平 日看来温良恭俭让的朋友,也开始转寄慷慨激昂的邮件要我投票给谁 救台湾,经常让我冒出惊叹号:「啊?没想到这家伙激情如此?!」

  现在的执政党,帮别人扣上「不爱台湾」的帽子,跟当年国民党时期 帮别人扣上「匪谍」的帽子一样容易。就我来看,政客是没有颜色差 别的。要说哪一种颜色的政客比另一种颜色的更爱台湾,是很荒谬的。

  此时此刻写这系列文章,分享中国大陆求职经验,很可能让我成为被 攻击的对象。然而,这时间点却又是本系列文章最佳发布时间,因为 到大陆工作在台湾已经累积成巨大需求。很多人在问,我要怎么过去?

  这系列文章是写给想到大陆求职的朋友的,或者抱持着好奇心想多了 解些的。如果您打算抱持下列心态或眼光来看这系列文章,那我建议 您现在就不必继续看下去了:

  - 试图把我抹蓝还是抹绿,并攻击或利用我的文章于政治用途。请注 意本系列文章的性质是「工具书」或「参考书」,只教你How To。若 这工具对你没用,离开不用就是了。费力的把他漆上颜色是没道理的。

  - 试图挑剔文章中的「中国」,「大陆」,「台湾」,「岛内」,「 国内」等文字,指责我卖台或搞两个中国。真正的卖台主角,不分颜色每天都出现在电视新闻上,我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无力呼风唤雨。

  笔者来到这块土地工作一年多(主要是因特网产业),而来到此地 之前布局两年,这种经验绝对是资浅。但我愿把所见所闻所思提供出 来让有需要的人参考。如果你没有这个需要,请离开别再往下看。

  ◎你对中国大陆的误解有多少?

  把中国大陆当成朋友或敌人的人,对于自己赞成或反对的对象到底了 解多少?举个简单例子,本系列文章标题是「如何远赴中国大陆打拼 」,其中「打拼」这个脱胎自台语的用词,在大陆颇为常见。

  这里的年轻人及上班族,很多跟台湾民众一样在看「我猜」以及「全 民大闷锅」,主要是透过网络下载。走进贩卖CD的店面,里头 70%以 上是台湾以及香港艺人的商品,他们跟你听一样的歌。

  大都市里的上班族,关心的话题跟你我一样,买房子买股票,他们对 于理财这件事情的看法与能力一点也不输给你。由于经济高速成长加 上人才竞争激烈,导致去年我工作的公司平均调薪幅度达 15%。

  经济成长到底多快?笔者的大陆同事(30到35岁)描述他们小时候过 的穷困生活,听起来跟我父母亲(约60到65岁)小时候台湾的生活环 境相当;而他们目前过的城市生活水平却跟现在的台北一样。

  换言之,沿海都会地区与我大约同龄的人,在短短30年内走完我父亲 与我两代人的路。他们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月薪是人民币 500元,现在 则依个人发展与机缘不同而达人民币 1.5万以上。(约台币六万多)。

  在笔者公司,总监级(相当于处长,协理)员工薪水已经与台湾同一 等级员工水平相当。若经济继续高速成长,很快的将发生大陆公司把 业务外包给台湾的情况,因为大陆人成本高,而台湾人又便宜又好用。

  请抹去「大陆人工便宜」的刻版印象,因为高阶工作的市场人才一点 也不便宜。此外,想象一下中国大陆有一份比你现在薪水还高的工作 ,你凭什么能拿到那份工作?想一想你的台湾经验到底哪里能用上?

  ◎来到这里就是踏上世界舞台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两年前(或五年前)在大陆工作的经验,笔者建议 你不用听,因为进步实在太快,现在与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是 硬件建设还包含人民生活,两年前的经验可能不足以完全描述现在。

  然而一定非要去中国大陆工作不可吗?任何一个来到此地工作的人, 可能都问过自己1000遍这个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但是如果你说是因 为台湾不断向下沉沦快完蛋了,所以出走,这个原因笔者不能苟同。

  元旦假期笔者回到台北,士林夜市人声鼎沸兼车水马龙,让人怀疑台 湾哪有一点点完蛋的迹象?不管再怎么低迷的世道,都还是一样有人 在赚钱,端看有没有用心罢了。君不见人气商品一波又一波?

  锻炼「不管什么样的政府当道都能赚钱」的能力,是台湾人的宿命。 留在这块土地打拼是一条路,出海打拼也是一条路。回想我们的父执 辈早年以轻工业起家,拎了几口皮箱用破烂的英语在全世界做贸易。

  这就是台湾人的海洋性格,从一出生就准备好要出海!到大陆工作就 跟到美国或日本工作没有不同,就是要面对陌生的人文地里环境,就 是要面对世界级的竞争。然后,以一个台湾人的身分赢得别人尊重。

  为什么笔者提到世界这个概念?因为这两个字在大陆求职的历程中深 深的震撼了我。请不要以为你即将到中国大陆工作,请记得这里是国 际舞台。来这里工作,心里要有准备自己即将成为地球人。

  笔者告诉自己,我生于桃园,长于台北,过去的3G电信经验可与世界 接轨;目前在上海工作却经常飞北京;下一个职场可能是东京可能是 香港。台湾是家乡,但如果以后葬在西雅图,我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如果你的目标是世界,那么来吧!

  ◎摆脱刻板印象来这里看看

  逢年过节的时候,笔者会回到台北。漫步在街头或坐在捷运里,会很 困惑的思索着,台北到底有哪些地方赢过上海。意外的是,答案不太 容易找,想来想去似乎剩下居民整体素质较高一项。

  一个先进都市该有的硬件建设,北京上海都不缺乏。城市精英的生活氛围与机能还有文化只有更丰富。由于已经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这里成为全球文化团体的演出重镇,很多展览是我没办法在台北看到的。

  笔者一个在上海某跨国公司工作两年的台南朋友,送给他即将从研究 所毕业的弟弟的毕业贺礼,是一张台北上海的来回机票。他弟弟说, 大陆那么落后,谁要去工作啊。他说,你来,看过以后再下结论。

  在政客及媒体炒弄下,很多台湾人觉得大陆是个乱哄哄的环境,到这 里工作与生活是吃苦受罪。刻板印象是:「应该是台湾混不好才想去 大陆工作吧?」或者「那里的生活水平低,去了会降薪吧?」

  事实上,全世界的企业都在往中国走,跨国公司亚洲总部已从香港台 北迁往北京上海。台北分公司在全球架构体系中,变成边陲市场或支 援单位。分公司的员工,顶头上司从美国老外变成北京上海人。

  当中国大陆越来越开放,台湾却越来越内缩。原本充满海洋性格的台 湾人应该拎着包袱出去闯天下,此刻却深陷「爱台湾」的紧箍咒。这 个咒语一旦祭出,挡者莫不脑浆迸裂,再不能言语。

  当「中国的经济等于世界的经济」时,很遗憾的台湾自外于这个经济 体。当中国大陆的都会上班族每年以 10%以上的幅度加薪时,平均所 得原地踏步多年的台湾,被追过去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早年的大陆经验

  1999年,笔者在台北新浪网工作,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北京土地拜访 同事。刚下飞机的时候,破旧的北京旧机场让我下意识的紧张起来, 想着会不会有「共匪」来把我抓走,或者治安太差路上被土匪打劫?

  前往北京新浪网的路上确实景色有些荒凉,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建筑。 在我们乘坐的大巴士上,几个同事跟我说他们觉得台湾独立也没什么 不好,我尴尬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人该不会是特务吧?

  在北京洽公期间外出时搭乘的出租车破破旧旧,还有一种类似面包车 被称为「面D」的箱型出租车可以搭载比较多人。新浪网当时的办公 室是跟小学租用的,开员工大会的时候就使用学校的礼堂。

  在我第五次飞抵北京机场的时候,进入机场航厦时有一种「飞机是不 是下错地方」的疑惑。这个机场的崭新及现代化,与之前旧机场的印 象天差地壤。原来是新机场啊,我第一次对于其建设速度感到惊讶。

  2000年,当时决定离开新浪网的我想投身 B2B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是的,就是你知道的阿里巴巴)一位副总裁飞到台北来跟我面试 。在薪水以及职务都谈好的情况下,我反悔了,最后没有加入。

  到一个人生地不熟并且从小就被灌输那里是「铁幕」的地方工作,心 里确实有障碍。尽管我1999年到2000年已经出差北京达六次之多,相 较其它台湾人已经算接触比较深入,但心里的刻版印象阻止了我。

  2004年我受朋友邀请到福建电信授课,主要谈电信以及因特网产业 发展趋势。我讲课多年,这个两天一夜的课程却第一次让我在福州焦 虑到晚上睡不着。我不断问自己,台湾经验有用吗?有比人家强吗?

  ◎阔别六年之后重访北京

  04年的福州之行,让我决定开始对这个市场布局。首先,数字之墙推出简体版,为了让文章符合中国大陆用语,我准备了一个名词对照表 并设定进简繁转换系统,让特定名词从繁体到简体自动转译。

  接着到大陆十个网站上开设部落格,请工读生每周发布简体文章。既然已有简体网站为何还这么麻烦?一方面是从大陆联机台湾网站并不稳,另一方面则是主动加入当地热门网站显得更为积极,传播面更广。

  很多人转载笔者写的文章并在邮件与 MSN上交流。经过两年布局,结 识不少因特网产业内朋友。这让我2006年再访中国大陆时,在网站 一公开行程就有很多本地朋友热烈约访。

  隔岸观察不如亲自走一遭。2006年三月我再访福建电信,停留两天后 飞往上海接着北京。事隔两年,全球3G发展更进步,台湾的3G也有更 多经验可供本地业者参考。从电信产业入手进入大陆工作似乎可行。

  上海北京两地的进步让我有点意外。距离我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才六年,印象中当年荒凉的街景已经被崭新的建筑取代。满街的出租车 是全新的,当我跟司机问起现在还有面D吗?司机说早就没有啦!

  这趟行程是个试水,我想对于「该不该到中国大陆工作」做个决定。 没想到却有几个意外收获,一是在北京接受几个网络媒体专访,一是 见到北京新浪几个创始伙伴。故人重逢忆及革命情感,别有一番滋味。

  另一个收获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上海遇见某因特网公司的 两位创办人,在饭店大厅里兴高采烈谈论因特网一下午,会后却收 到极力邀请加入的信函。

  心中浮现疑问。一般人都是进入台商或外商后外派大陆,我真的要直 接投入本地企业工作吗?对于风土民情以及大陆企业文化不甚熟悉, 会不会水土不服?万一不妥当,再回台湾还有我的位置吗?

  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我决定先对当地的就业市场进行调查。

  ◎学习撰写简体履历

  2006年三月从福州,上海,北京绕一圈回台湾后,面对大陆因特网 公司邀请加盟,实在无法决定。不管如何,远赴他乡都是必须慎重的 。我决定先做市场调查,想知道如果我自力到大陆求职会是什么情况。

  在我这个年纪的人,找工作第一选择很自然想到求职网站。首先到台 湾前三大大求职网站看看是否有大陆工作机会。结果发现大部分是台 商外派的工作,而且全部是制造业。这显然不符合我的专长与需求。

  于是我花了一些功夫找出中国大陆前三大求职网站,分别是中华英才 网,前程无忧以及智联招聘。此外还零零星星找出了大约10多个同类 型网站,注册后把自己的履历逐一填入到各个网站上。

  使用过求职网站的人大概都知道,那是多么浩大的工程!10多个求职 网站耗费我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而且网站必须以简体中文填写,我使 用微软Word的简繁转换功能,不断的复制-贴上,到后来几乎麻木。

  然而这却是很好的锻炼。到大陆求职第一步,就是撰写一份足够本地 化的履历!由于笔者先前已开始撰写给大陆读者的文章,并编写简繁 转换系统词库,所以能写出一份用词遣字都足够本地化的履历出来。

  (附带一提,Resume在大陆的惯用法是讲「简历」)

  意外的收获是,我发现大陆的求职网站在使用上比台湾的要好用,依 照画面填写完所有字段,就能产生一份完整丰富的履历。一直到现在 我都还使用大陆求职网站的系统来管理自己的履历。

  然而,履历贴上10多家求职网站,一个月下来居然没有任何消息。

  ◎正确管道:猎人头公司

  想象一下你是台湾某企业的人事经理,你手上每天有大约20封从人力 银行送来的履历给你筛选。有一天突然发现来了一封履历是上海人, 而且这个人现在还住在上海。你会费力的找他来台北面谈吗?

  倒过来想,现在北京有个企业的人事经理,突然收到一份来自台北的 履历,而这个求职者现在还在台北。你觉得他会怎么做?笔者马上想 到,履历刊登一个月还没人来找我,这可能是第一个原因。

  然而,这里是否有更深层的因素?于是我到求职网站去看看笔者熟悉 的因特网,电信,以及IT产业到底都在找什么人。什么?征求一个 经理只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征求一个总监只要五年以上工作经验?

  傻了,我有10年工作经验,应当应征什么职务好呢?这样的工作经验 在当地可以干到副总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如果是副总的职阶,那么 透过求职网站来找工作,显然是错误的管道!

  正确的管道,是猎人头公司(Headhunter),只有透过这种管道才能 接触高阶工作。于是,我费力的找出近20家大陆猎人头公司,把从求 职网站上整理出来的履历中英文版用电子邮件寄过去。

  两年当经理,五年当总监,这会不会太夸张?一点也不。中国大陆在 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有能力的年轻人冒出头很快。只有像台湾这 种已步入人力成熟社会的情况下,才会有熬10年才能当经理的情况。

  ◎第一次跨国工作机会

  由于与几个猎头顾问联络上,开始陆续有高阶工作机会找上门来。面 试怎么办?其实对于高阶工作来说,电话面试(Phone Interview ) 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我人是否在台北一点关系也没有。

  第一个工作机会,是远在大连的猎人头公司打来,他们帮全球排名第 一的计算机制造商寻找管理中日韩三国的电子商务经理,这是一个亚太 区的职务,只是该公司的客户服务以及在线销售总部在大连。

  一共有三次电话面试,是该计算机制造商的该部门主管,主管的主管, 以及最大的主管,分别从厦门,澳洲,英格兰打来,全部使用英语。 笔者的表现应该还可以,所以一路电话面试上去。

  笔者这个从没留过学的本土学士,面对英文面试紧张得要命。后来摸 索出一套方法再加上后来多次面谈,也就习惯了。最终面试的结果我 是备取,也就是说如果正取的那个人没去报到,那就是我了。

  何以笔者说,在大陆求职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什么叫世界,这是一个原因。除了全英语环境外,我的工作经历第一次被放在一个叫「世界」 的天平上秤斤论两!与我竞逐同一份工作的人,什么国籍的都有!

  当履历一摊开来全部只有台湾工作经验,而且完全没留学过,如何说 服这个跨国公司给我一份需要跨国经验的工作?显然,早年在新浪网 的经历帮我加分不少,而网络产业的工作经验还算扎实。

  数位之墙的名气对我有任何加分吗?没有,西方人根本不知道。因此 后来才兴起推出英文版数字之墙的念头。头一次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 对世界没什么影响,回头再看台湾的部落圈整天吵闹,更觉惭愧。

  这世界有因为台湾岛内的吵闹而往前推动一点吗?

  ◎进入中国市场的两条路线

  我曾经到那间计算机制造商的网站填写履历(大公司都有网络征才系统 )但石沉大海,可能是我的履历太过平常很容易被刷掉。这就是为什 么一定要透过猎头推荐,否则你的履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被看到。

  总结大陆求职网站及猎人头公司安排面试心得:如果你想到大陆工作 而薪水还增加,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到本土企业担任总监级以上职务 ;第二条是到跨国企业的亚太区担任产品(或项目)经理以上工作。

  笔者想起2007年《数字时代》的一篇文章提到,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有 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沿海地区一路往大西部挺进;一条是从中国本地 市场一路往欧洲美国挺进。这与笔者的经验是相互印证的。

  至于透过台商外派到大陆的工作为什么不在考虑之列?笔者有很多大 学同学外派到昆山苏州等地的科技制造厂。他们的生活除了工厂还是 工厂,加班再加班,而吃饭的时候跟大陆本地人分桌而食。

  试问这样工作到40岁中年危机,准备创业或被公司扫地出门或寻求更 高跳槽机会时,有多少本土资源?他们在台商的羽翼下失去独自在异 地求生的能力,因为做不到本土化!回台湾?台湾还有你的位置吗?

  没多久,又有另一家跨国企业来敲门。这次是大陆本地的跨国企业。

  ◎别忘记该做的功课

  2008年一月,数位之墙正式推出「大陆工作」频道。这里的工作机会 来自两岸的猎头顾问,都是地点在中国大陆的高阶职缺,年新 100万 台币或15万人民币以上,求职者不需注册就能上传履历应聘工作。

  正式运作一个月以来,平均每个职缺被浏览过大约 700次以上,每个 职缺平均有 2个人应聘,显然这个需求是强烈的。然而笔者经常接获 大陆猎头顾问抱怨,说应聘者的履历都是以繁体中文撰写的。

  由于笔者本身看不见应聘者的履历内容,无法得知实际情况,只能猜 测没跟笔者反映的Case还很多。但是这个常见错误却是那么理所当然 :显然台湾的求职者还搞不清楚本地化到底多重要。

  应聘美国工作我们都知道要用英文履历,而这些求职者不经大脑思考 就把繁体中文履历丢到大陆去应聘工作?使用当地文字找当地工作这 是多基本的礼貌,而使用Word内建简繁转换功能不用一秒钟就做完。

  然而这个事情却如此被轻易忽略,更遑论履历内容要精心修改成大陆 惯用语。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台湾某企业的人事单位,某天接获一 个大陆求职者寄来的简体中文履历应聘工作,你的感想是什么?

  在前往大陆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来回做这种角色互换推演 。「设身处地」是你赢取当地工作的重要一步,不论你到哪个国家或 地区工作皆然。如果你对当地一无所知,人家为何要雇用你?

  该不会真的以为不用做任何功课就能拿到大陆的高阶工作吧?

  ◎降薪到大陆工作,你愿意吗

  2006年五月,正当上一个猎头工作机会(前文提到的全球排名第一的 计算机制造商在大连的工作)还在眼巴巴等候通知,而中国大陆那间网 际网络公司不断催促我加入的时候,另一个机会找上门来了。

  这间公司在中国大陆电信设备市场上可是大名鼎鼎,业绩成长以及管 理方法为人称道,那几年更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连续在中南美,印 度,日本等地拿下当地大电信公司的订单,并积极进军欧洲。

  由于对方正在筹备一个新的事业部,针对电信业者提供顾问服务,而 我的3G营运经验以及对电信业者运作的了解,勾起他们的兴趣。这新 筹设的事业部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对英语能力也有要求。

  面试的地点在香港。对方答应付我机票费用,所以我就趁着周六的时 间飞了一趟。事后我在当地也没有多停留,谈完了就走。而这间公司 却也说到做到的支付了我所有的交通费用。

  当天面谈是这个事业部的主管,完了之后是他的老板,一个资深副总 裁。我的表现普通,因为我不是做电信设备出身的,对于系统了解有 限。但直属老板欣赏我,因为我了解电信业者在营销上的需求和思维。

  回台湾没多久之后,我接到通知说恭喜录取。但等接到Offer Letter 后却凉了一截。他们能提供的薪水是我目前在台湾工作的三分之二而 已,使我非常的挣扎要不要答应这份工作。

  这种挣扎在很多到大陆工作的人身上都出现过。若是你,你愿意吗?

  ◎所得税率需要注意

  一直到那个时候才想起来,我忘了跟对方问,Offer 的月薪是税前还 是税后。很多台湾到大陆工作的人没有注意到这点,因为中国大陆是 社会主义的奉行者,所以对所得的赋税是相当重的。

  简单来说,如果你到大陆工作而薪水跟你在台湾差不多,那么所得税 至少 15%起跳。所以很多求职者在履历上就注明,期望是人民币税后 xx万元。意思是我实拿要这么多,至于要付多少税,公司自己承担。

  奉劝各位,如果你想到大陆工作,最好踏实一点到大陆求职网站去填 写履历,就会注意到笔者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每一个细节。笔者就 是因为做过这个功课,才想到要去查询大陆所得税率。

  于是我打电话到香港去问我未来的老板,这个薪水是税前还是税后? 我老板被我问傻了,因为他自己也没注意过这个问题。然而这问题太 重要,薪水已经被砍,再加上扣税,那所得就是大幅缩水了。

  他忙着跟我解释这份工作是外派到其它国家去蹲点的,每个月在当地 会有出差的补贴,每个季度还有业绩分红等等,但我仍不能满意。最 后他被我问得急了,脱口而出一句话:

  「税率的问题有这么重要吗?反正早晚要统一的!」

  我知道我再也问不出甚么东西来,草草结束对话。几天后我把对方的 Offer Letter收起来,打个电话给人事单位说我不去了。老板打电话 来,知道也留不住我。礼貌的说了些事,电话挂了也就没再联络了。

  我其实还蛮喜欢这个老板。然而他对薪水并没有决定权,也很无奈。

  ◎跨国工作就要有跨国的待遇

  各位看倌,请别以为我是被那句话中的「统一」两字的政治意涵吓到 了。我说过,工作上拼的是专业,跟政治无关,而我知道我老板说这 句话并没有恶意。他如果能出得起我要的薪水,我会毫不犹豫过去。

  然而这并不是薪水高低的问题,而是薪水结构的问题。我老板在面谈 时曾很自豪的说,这个新事业部中有欧洲人有美国人。这可真妙了, 我不相信他们也给西方人同样的薪水,一份比我在台湾还低的薪水。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这个事业部号称是世界级的单位,然而却还没有 做好世界级的准备。理论上只要进入这个单位的人,领取的应该是所 谓的International Package 。这种薪水待遇是不分国籍的。

  此种薪水待遇在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部是常见的。只要是从事区域性 (Regional)或者跨国性工作的人,所受到的待遇是不会有国家或地 区差别的,最后大家只看专业。

  这间公司没办法给我International Package ,他们对于国际化这件 事情还没有Ready 。这或许是西方的跨国公司以及从中国大陆本土培 养出来的跨国公司最大的差异,国际化的经验与制度仍然不足。

  一直到06年十月我终于加入目前工作的大陆因特网公司,到上海工 作一星期,才发现这家电信设备商的上海总部就在隔壁大楼。妙的是 ,还接到那位资深副总裁的来电,说,黄先生,薪水的事情好商量。

  而我再也提不起兴趣了。

  ◎履历表,履历表,履历表!

  想要前往中国大陆工作的朋友,你过去的经历到底跟中国市场有什么 关系?自己有先针对这点做过功课吗?从数位之墙「大陆工作」频道 所接收到的履历可以看出,想到大陆工作的求职者普遍不懂包装自己。

  大部分人简单写写自己在台湾的学历与经历就把履历丢出来,没有指 出这些经历在大陆市场相关产业有何重要,以及对任职的公司能提供 什么价值。并非要吹捧自己,你只是没搞懂你的价值对大陆而言在哪。

  一个曾在台湾当过检察官,目前在台湾担任法律顾问的朋友,要应聘大陆某企业法律顾问一职,从履历上完全看不出他熟悉大陆法律。这 样的例子堪称无效履历的经典,然而类似的履历之多,令人心惊。

  笔者曾经参与目前任职公司的招聘作业,我们要寻找一个销售副总裁 。履历表从猎人头公司如雪片般飞来,每一个应聘者都是曾经管理过 华东数省,华北数省或者全大陆各省的销售副总。

  众多履历表里面出现了一个台湾人的履历,勾起我的好奇。一个曾经担任过台湾某科技公司总经理,也曾经创过业,担任过在台湾的外商 企业销售总监的朋友,透过猎头推荐来应聘这份工作。

  笔者心情沉重,他的履历在第一轮就被刷掉,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他只有台湾的销售经验,无法与其它有管理数省销售团队经验的本地 求职者相比,又无法说明台湾经验有何特殊之处能弥补他的劣势。

  这系列文章到了第五篇,笔者还在谈履历表要怎么写,真是遗憾。

  ◎去了再说吧!

  笔者在06年考虑前往大陆工作时,也思考过自己的经验对大陆有何意 义。在电信产业来说,四年的3G经验对大陆而言是独到的;而十年的 网络产业经验在两岸已经小有名气,因此履历表在此两部分着墨甚多。

  关键还在于做过功课没。

  后来,笔者在前往大陆工作的探询过程中,出现了三家截然不同的公司,事后想起来却真的是难以取舍。这三家分别是计算机制造商,电信 设备制造商,因特网的初创公司,分属不同三个产业。

  而面对的市场却也很不同,分别是中日韩三国的亚太地区市场,中南 美与欧洲市场,以及中国大陆本土市场。工作地点也在不同城市,分 别是大连,海外(可能是中南美),上海。

  任何一个决定对未来十年都影响甚巨,因为要回头将非常困难。我用 Excel 做了个分析表,将三个工作的收入,未来发展(包含跳槽及创 业可能性),累积人脉的广度,再进修的机会等,做了分析。

  当我还想再等第四第五家公司的机会时,却逐渐觉得厌烦起来。这种 纸上分析当然是非常认真与小心。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真正泡进中国大 陆市场,却徒然仅是纸上谈兵,瞎子摸象罢了。

  「去了再说吧!」我告诉自己。

  一个月内,我在台北租了新房,搬了家,卖了车,安顿好家人,更改 好各式账单地址,购买芯片卡卡片阅读机以便在大陆也能进台湾网络银行 转帐,同时注意保留劳保和健保等。06年10月13日,我正式登陆。

  ◎大陆薪资行情参考

  大部分朋友在填写履历表的时候,一个比较大的困扰是,期望薪水要 填写多少。如果你是到台商工作,这部分可能比较好处理。如果是到 外商或者本地企业工作,你能获得的参考信息就少得多。

  请花时间到大陆求才网站上做功课,你会知道薪水应该开价多少。

  话说回来,笔者对于薪水一直有个要求,就是不要超过本地行情。曾 经有个朋友来到上海担任某杂志社总编辑,薪水比社长还要高很多。 这样的工作,职场寿命大概最多两年吧?

  来到这里一切都要本地化,拿与本地人相近的薪水是存活第一要件。 笔者薪水虽然比在台湾要增加 20%,但是在本地企业副总级员工中薪 水算普通或略高一些而已。07年初老板说要加薪 10%,我坚辞不肯。

  提供一些行情给读者参考。以上海的因特网公司为例,大学毕业月 薪约千把块人民币,两年经验三千到五千,经理级约六千到一万,总 监级有一万二到一万五的行情(约台币六万)。

  总监级工作,薪水对很多求职者来说已接近台湾水平。上述职务若是 技术工作还要再加 20%。一个负责核心技术工作的技术总监,月薪可 到人民币两万以上(台币八万),超过大部分台湾上班族的薪水。

  然而,有没有本事拿到这样的工作?以上述例子来说,这里的技术总监动不动就管理过上千台的服务器,处理过注册会员人数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数据库,知道怎么应付每天数百万人庞大的网站流量。

  朋友问我公司有无技术副总职缺,他有兴趣。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回答。

  ◎结语:本地化还是最重要的

  虽然上海号称有80万台商,但来到上海工作笔者甚少参与台商的各式 聚会活动。因为总觉得来了这里就要花更多时间跟本地人打交道,如 果老是泡在台湾人的圈子里,当初就不要来了。

  今年2月23号晚上受朋友邀请参加了上海交大,中欧商学院以及复旦 大学三校的EMBA台湾校友会新春团拜晚宴。会场上人头钻动,从美发 ,卖钻石到开卖场的遍及各行各业,台湾人的生命力旺盛可见一斑。

  此外,不要以为全中国都跟上海北京一个样子。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经常飞到内地稍大的二级城市去看当地网民生活。光从网吧上网费 用就能知道二级城市与一级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相当落差。

  今年农历年前笔者在机场等飞机回台北,遇到一个同班机的做房产仲 介的台湾朋友。她来到上海已经三年,却没办法想象,即使在上海, 也有人拿人民币 800圆的月薪在过日子,有些面馆,一碗面只要三元。

  这种人是笔者非常感冒的。来到上海过着优渥的生活,住在台湾人聚 集的小区,与有钱的上层阶级打交道,却完全不理解他所生活的是一 个什么样的城市,离开这个城市以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

  本地化,意味着更深的了解。这个社会有这个社会运作的逻辑,试着 将他视为正常并且适应。本地化,不是你来了才开始的事情,是从你 撰写到大陆求职的履历表那一刻开始。希望本系列文章对你有帮助。

所有跟帖: 

在小岛上住惯了,200来公里的海峡也叫“远赴” -风流才子- 给 风流才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5/2009 postreply 11:46: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