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所谓物自体,是为了找个认识中不变的锚,基点。人不能认识客观的物自体,那么人能不能认识我自体?

来源: 2022-03-13 21:06:3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自体,能不能成为那个不变的锚,即,两个认识我自体的人,会不会见解一致?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禅宗的话头,有没有个谱?呵呵。

庄子他老人家是这样讲,但细节还要填进去,有一步步的结构,才能避免过多的“癔会”人士,张嘴就来。

国学对有些人来说,是个刺激性的字眼,我知道这点,尽量“不”避免使用,呵呵。

我认为,国学主体是先秦诸子,具体的,老庄孔孟杨朱墨子韩非。

很高兴你提到厚黑学!!!李宗吾在《中国学术之趋势中》归结,这些人所讲,是个道德仁义礼刑兵的框架。李宗吾解释道德仁义礼的顺序,说:“失字作流字解。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联贯而下的。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路一般,是谓之道。吾人懂得这个规律,而有得于心,即为德。着天地生物之道,施之于人既为仁。仁是浑然的,必须制裁之,使之合宜,归为义。但所谓合宜,只是空空洞洞的几句话,把合宜之事,制为法式,是为饰文,即为礼。”他紧接着道德仁义礼,说:“万一遇着不守礼之徒,为之奈何?于是威之以刑。万一有悖礼之人,刑罚不能加,又将奈何?于是临之以兵。我们可续两句曰:‘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由道德以至于兵,原是一贯而已。“

我从这个基础上归纳出,国学处理五个层次的问题,提出原则和方法:1.道与我的关系,《老子》,道。2.我与万物的关系,《庄子》《墨子》,德与得。3.我与万物之特例之一,另一人,的关系,《孔子》和兵家,仁与兵,两个极端。4.我与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多人的关系,《孟子》《韩非》。义与刑。5.我与社会的关系,礼。所有中国学人、文人的所讲,不出于这五个层次。

至于为什么是国学,不是中国哲学。我发现,西方哲学的思维起源于封闭系统,国学则是起源于半开半闭系统。要么哲学需要包括后者,分中西而治之,要么后者是独立的,总之,是有个国学的。https://blog.creaders.net/u/10781/201707/295808.html

[我的认知构架: 宇宙/上帝 (第一体系)先于人/心灵(第二体系)。认知是联系人和宇宙的介质(第一和第二的通道)。]

我在《传统学术与现代人》中写,

从思想史来看,世界观的中心并不总在人,其转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思维里的神为中心,先天理性和个人知识下的“吾”为中心,宗教情绪和感官经验下的人的“我”为中心,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为中心。这里所讲的转移,不是有个中心清晰地挪来挪去的意思。每一种世界观的整体都是个认识轮廓,覆盖着人的全部世界;也是个精神轮廓,可供人的精神周流。以上述四种为中心的认识和精神轮廓,在不同时代都存在。所谓转移,是指在特定的时代此起和彼伏的特征比其他时代更明显。在世界观的轮廓之下,人类所有文化都被笼罩在内。文化支撑起这样的轮廓,并推动其边缘向外发展。

从认识上看,这四个世界观中心分别是,超验、“吾”、“我”、和外物。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上,这几个中心的出现是继起的。因而整体上看,人的世界观是以这几个中心得到的图像拼接而成的。这种拼接不是像拼图,而是像一环套一环。前面的环发展完整了,就有下一环在其中生成。环与环之间有转折,但不是割裂的。人类文化与世界观都是这样,像一环套一环连接起来的一条链。不同文化塑造的环不同,但将链并列起来,就能看出结构性的相似。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种发展就是太极图所呈现的意象,在鱼眼中,生出新的转折;从时间纵深展开,就得到了一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