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个可以解得。关于你的问题和你前面文章所探讨的,有个简单回答:

来源: 2022-03-13 20:09: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庄子认为人不一样,不必求同,必须怎样怎样,所以差别是自然的。后天的,人不能理解,是困在小善、小知,狭隘的可道中。有去善自善,去小知则大知明。孔子具体发现有四种毛病,妨碍人的理解:

意、必、固、我。从意会知识角度:

意,就是看到一篇文章,不管说啥,我认为它说的是啥,就是啥。

必,就是我知道某个东西,那所有类似的东西,都必是这样的,否则我就不喜欢,不管它是不是特例,或者我知道的是不是特例。

固,就是我知道某个确定的知识,比如守株待兔的人得到了兔子的经验,那是不能改的终极真理,不管你怎么讲,我就是不信。

我,就如我站在我这个角度看,不算是错吧,那么我所知一定是对的,你说你的角度,还有别的角度,那纯是胡说八道,我有我的立场和原则,听了你的,岂不是我的学位是假的,我的智商低下,总之不管你讲什么,都是侮辱,我岂能受侮辱?

阶级性,是个有趣的观察。可以试试从意必固我去观察,呵呵,层次分明,过了两关卡在第三关,过了三关卡在第四关,非常有规律。

朱熹解释过意必固我。罗素讲过类似的,https://blog.creaders.net/u/10781/201604/25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