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尘凡的贴子-关于顾彬的一些访谈录的简浅看法
我刚刚查阅了一下顾彬的信息,包括引起争议的话题部分。顾彬以诗人出身的,也写散文。在西方文学三大文体中诗歌的地位最为高大。我是这样理解的,古代西方文学主要是以诗歌与散文的形式存在。如一些传奇战事,英雄事迹也叫史歌的意思。散文体主要是议论文之类。西方的小说形式也是很晚才发展起来的,19世纪是西方小说的最高峰。那时主要是以讲故事为主。后来出现了一些流派,比如:浪漫文学,哥特风格,象征派,意识流,简洁派等。在这些小说形式发展轰轰烈烈的时刻,诗歌还是在文学的最高端。诗歌的意象是奇特的。相对于其他文体较为明显的逻辑,故事的显白,它显得隐晦,有很多想象空间,也具备隐喻的功能。当然它也有韵律的美感。
顾彬喜欢唐朝的诗歌显示了他与自身契合的文学身份-即他是诗人。但他了解唐朝的诗歌只是当时文人的随兴之作吗?在中国的文体中长时期散文的地位都高过于诗歌。这种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他的访谈录说到的一些现象一方面他以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为标准来看待中国文学,这不大客观。文学发展都有自己的脉络,与环境有关。就像你无法把李白的诗与荷马的诗歌拿出来一起比较。他说到几位作家外语不好,有点强人所难。就像他成为了汉学家,而余华就只想做作家呀,还有在德国成为汉学家要比在中国成为欧洲文化研究者容易些。
他谈到欣赏49年以前的作家,那是因为那些大家一般都有留学经历,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与影响,这是时代性造成的。所以我理解顾彬发出的言语:中国作家外语不好,是一种希望,愿望。这个愿望的心意是好的,希望中国作家提高外语水平。
至于他说到的三位女性,我也没看过她们的小说,不知道怎样。他的说法也是捡了清华学者的话头,如果那样那恐怕是有道理了。
还有一个现象,国人很容易对一些对已有关的负面信息高度敏感。按佛家语言就是嗔心重,容易郁闷。所以对于访谈录内容敏感。也有个别是搞热点,那同样没有严肃价值。
注:都是个人所见,一些模糊的印象心得,不是学文学史。大家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