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一部电影】《叶问》的思考

来源: 2022-02-08 09:50:4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今天拿咖啡的时候看见过道里走来一个新面孔。穿一身黑夹克挎一个软皮包,三十几岁却有些秃顶的脑袋上架着副黑边眼镜,典型的geek模样。其实我以前就知道他,因为他是公司里这一块唯一一个会说法语的人。我们先从他的一半法国血统聊起,然后说到中国文化,也自然说到了中国功夫。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似乎一些潜伏了许久的感想终于有机会蹦出来。

他自豪地说他看过了《IP MAN》的三部曲。还忍不住两手挥舞,模仿着咏春招式。我对他的热情赞许有加,同时也不免思考他为什么不提曾长期在好莱坞混迹的成龙李连杰,还有更早的李小龙,而独钟于《叶问》。

我问他:“影片第一部末尾,叶问被迫与日本人比武并将其击倒,却倒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你有没有觉得武艺再高,在枪炮面前也显得无力?”

他愣了一下,扶扶眼镜说:“输了比武就拿枪暗算是可耻的。叶问被子弹打倒,正是因为没人能用拳术打倒他。”

我对他能有这样的见地有些意外,点头说:“我想叶问的倒下,并不是他无法避开枪炮。而是他不愿再避开灾难。这部电影中的叶问,在一开始安逸的时候选择了避世,不愿开设武馆传授武艺。而在忧患危急关头忍无可忍的时刻,他终于意识到必须站起来不屈地抗争。所以他宁愿倒在枪炮之下,而不愿继续逃避。”

如果说叶问的挺身而出和凄然倒下,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觉醒,那么为什么,必须要在极大的苦难悲痛之下,民族的脊梁才会站出来;为什么,要在不屈的脊梁倒下的时候,民族的枷锁才会被冲破;为什么,这个民族,必须要在英雄牺牲以后,才能冲破了怯懦和隐忍,来团结抗争?


影片的第二部,叶问与龙卷风的对决,也是那时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写照。龙卷风胜者为王的凶狠跋扈,最终被叶问的不屈不挠所击败。比赛结束后叶问的一番话,道尽他心中坚持的信念和精神:“人的地位,虽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有贵贱之别。我好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大家可以学会懂得怎样去互相尊重。”

世上人尽可以用各种手段去衡量计较各自本领的高下,可是这些外在的所有,不应该侵犯本属于人格的范畴,更不能由此而忘记了彼此该有的尊重。这该是近代中国文化中深层的精神,在那个乱世经历了磨难而幸存。在和平的今天,却反而找不到了踪迹。


影片的第三部,竟是一部爱情片。

张天志自立为咏春正宗开馆收徒,从拉车师傅一跃成为一代宗师,将咏春历代祖师牌位供奉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在普世价值观里,不可谓不是逆袭的成功人士。

叶问为了陪妻子最后的一支舞放弃了比武,将咏春正宗让给了张天志。妻子去世后,镜头是叶问一袭旧袍,坐在家里寒酸的木椅上,背后是油漆剥落的墙,地上是未经粉刷的水泥。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人早已不在房间里,也不在普世价值观之中。

为什么这一刻,比任何时候更让人看得清心境。

 

这个三部曲的影片,贯穿首尾的,除了咏春,就是叶问和妻子张永成的感情。

首片一开始,就是保持微笑和低调的叶问,和皱着眉看起来相当易怒的张永成。两人的感情交流几乎全是由叶问谨慎惴惴的神态和妻子对他醉心武学而烦躁不满的脸色组成。

对于叶问这样以怕老婆为傲的富二代,应该很习惯这样的方式。而对于张永年这样年轻漂亮的官二代出身的少妇,有些脾气似乎也天经地义。

日军占领佛山改变了这一切。他们一下子一无所有,必须忍饥挨饿。叶问悲愤地低调着,张永成则默默地承受着苦难。

安逸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浮在面上的不协调,患难的时候才给你机会体察藏在心底的关怀。

当一向隐忍的叶问,为了保护妻子,果断下手杀了几个日本兵;当叶问明知赢也难免死在枪下,仍旧上台痛击三浦,最终倒在血泊中时,张永成明白,叶问对武学的爱,比起叶问对她自己,对苍生的爱,真是沧海一粟。

然而世事难料,张永成竟被诊断出癌症晚期。这之后的时间,是一段真正的爱情故事。

也许两个本来陌生的人,经历心跳脸红的恋情而走到一起,会有或甜蜜或懊悔的回忆。而两个已经完全交融在一起的人,面对注定了的生离死别,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绝响。

甑子丹演的叶问,低调儒雅,把握得没有问题。但是演感情戏稍显呆板。熊黛林演的张永成,显得更加细微传神。她病重之时,想要拍照。穿上礼服,打扮整齐。没一点造作一丝哀怨,。。。(后面没时间写了。有谁帮忙续完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