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一本书】《陶子》一书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

来源: 2021-12-15 09:37:3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书香的活动,“我读过的一本书”,并没有规定,一定是他人所写,自己的书自己读,我想也是可以的。我也非完全自恋,我也买过爪哥的书,也很欣赏,也认真读过,还编唱了四首歌。我自己出版的书《陶子》,我也反复读了好些遍。

自得其乐之余,也总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得到一些新的收货。尘凡写过一篇书评,但作者对自己的书,是怎么看的,往往也挺有意思。(尘凡的第一本书,我会单独写个书评:-)

 

你会好奇,《陶子》一书到底讲什么?

《陶子》如挚友,挚友如《陶子》,可以陪伴你一生。尤其在这个百年一遇的疫情期间,拿到一本带着纸香的《陶子》,躺在床上也好,葛优瘫在沙发上也好,坐在书桌前也好,随手这么一翻,看到一篇文章,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和你絮叨人生的感悟,带着老、孔、释、小葵花诸子的哲理,朴实无华,娓娓道来。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你其实不是在看《陶子》,而是突然安静下来,和你自己的心灵对话。纷繁复扰之中,你得有这么一个穿越时空、毫无障碍和你对话的朋友,就是你自己。《陶子》只是临时代替了你自己。

在《陶子》中,有一篇文章是讲《巴别塔阻力》。


什么是“巴别塔阻力”呢?

大洪水之后,人心齐,人与人之间可以精诚合作,由是修起了一座通天之塔。上帝打乱了人们的语言,让彼此分化,于是大家离散,从此人心有了各种障碍,形成不同的族群,彼此充满了矛盾。

“巴别塔”,本是“混乱”的意思。人心中的障碍,彼此的矛盾,是一种很明显的阻力,阻碍我们和谐、合作、共进,所以我给它取名“巴别塔阻力”。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是个数学和物理特别好的文科生”,当你将科学和哲学放在一起,就会有新的发现、总结和概括。

巴别塔阻力是个客观存在。大到一个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小到你和你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当我们没发现时,我们身在其中,始终很困惑;一旦我们有发现,是否豁然开朗,就好像一道数学题,突然找到了解答它的公式?

 

 

人生难,说难也难。人生不难,说不难也不难。人生就是一个困惑并求解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通过《陶子》告诉你什么,而是通过阅读,你自己在和自己对话。

这个世界上看似有好多学问,分了好多学科。但实际上,如果只有一门学问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如果有两门的话,那就是你和世界。如果有三门的话,引申开一点,就是Life、Nature和Universe。

而破解这些学问的钥匙,就是好奇心、经历和体悟。在我这里,没有分那么多学科。其实我自己,喜欢物理、计算机,也喜欢历史、地理,但我大学的专业是财经。

每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不过是这个世界狭小的一部分认知,但同时,它又给你提供了看同一个事物更多的角度。

如何看事物,苏东坡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假若庐山就是我,就是这个世界,就是某个具体的局,我们如何认识庐山呢?

和苏东坡那句原话刚好相反,“认识庐山”,必须亲自进入庐山。这是我们认识庐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你得看到一溪一涧,你得看到一岭一洞,你得看到一花一鹿,你得亲自体验峰回路转,你得感受从山腰到山顶的整个攀爬的过程。没有亲身经历,就得不到所有的细节,任何人的描述,代替不了你亲历的感受。

但问题是,几乎我们所有人生来就在庐山之中。所以如果只是进入庐山、在庐山之中,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和大家一样,就泯然众矣。

亲自进入庐山、爬庐山、近距离接触庐山,我们还要跳出来看庐山。以局外的视角来看局内。

而从局外看,只从远处一个侧面,从一个角度看,也是不够的,你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你得尽可能从多角度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身在局外,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

但正是这么多的不一样,你知道其中一个角度看到的,是不真实的,或者不完整的。

你看的角度越多,近景、中景、远景,从山脚下仰视,从天空往下鸟瞰,加上你亲身进入庐山体验,那么可以说,你看到了一个比大多数人更接近真实的庐山。

所以无论是数学、物理、语文、历史、地理、财经、计算机等学科,它们并非截然可分,不过是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更多的角度,帮助你更容易认识真相而已。不宜太执着于去划分这些学科的界限。

同样,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无论它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无论它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都在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认识庐山真面目的角度。

太执着于其中一面,不是不可以,只是有所缺憾。

智慧,就是对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总结、提升。如果这些角度你都有涉及的话,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庐山的不同角度看庐山。

所以你极度排斥一个而热衷一个,难道不也是一种巴别塔阻力么?

每个角度,必然有它好与不好的地方,我们取其好即可。但是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知其不好,所以知其好。

说了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庐山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人生啊。

 

相对来说,我的确偏爱道家。


这里我再简单讲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陶子》作者自我介绍里写道,我起笔名陶陶三,这个三除了我在家中排行三,也因为来自老子这一句名言。

什么是“道生一”呢?

道是无,是有,是所有,是永恒。当所有在时它在,当所有不在时它依然在。它产生了所有,它也一直在支配,所有没有了,它依然是它。

道生一,是无变有。但“一”这个有,不是everything,而是“初”。因为造物有一个过程。一是初,是太极,或造物主。太极或造物主,并非道,只是道所生。

造物的过程,无非是一生二、二生三。

你必须把事物分成两极。比如天与地、上与下、左与右、光明与黑暗、雌与雄、阴与阳。这就是2。

有二必有三。

因为事物是不可能永远处于两极的,它得有一个常态。我们取于中,那么就有三。比如说政治,极左和极右,皆非常态。更常见的,肯定是中间偏左,中间偏右。

两极,是极,三是常态。3来自2,2必有3。

一旦有了3,就有了万物everthing的存在。

为什么呢?一二三的组合,就可以无穷无尽了。比如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合成,就可以模拟几乎所有的颜色。再比如人性中的忧、喜、暗,就可以组成世上几乎所有的性格。

三代表着稳定,是孕育,是生命力,是创造力。以前我们还讲过6、7、9。0-9每个数字都有意义,在此就不细讲了。需要强调的是,1并不是everthing,9才是。1是初,是0产生的初,1生2,2生3,3带来45678,9才是现实世界的everthing。

然后9和0是same thing。因为有无相生,有来自无,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证明对方的存在,并因彼此而有用。

当然,《陶子》一书,不会讲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这里只是对作者取名用“三”的一个解释。

《陶子》中,都是些人生中常见的东西,朴实无华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大逆不道之言,就是结合人生感悟,带着诸子哲理的一些人生絮叨。一共八十一篇,包罗万象,有怎么看得开想得开,有怎么教子,有怎么赚钱,有怎么样自己静下心来。

有看了此书非常喜欢的读者,建议我公开几篇文章,因篇幅所限,在此我就不公开了,可以给一些文章的名字,让读者感受一下,形成个印象:

《喜欢你自己》、《穷有引力》、《巴别塔阻力》、《八王争骨》、《三个好人》、《Money Points》、《傻瓜钓鱼》、《突破钱障》、《十字路口》、《坐雨安居》、《空》、《真》、《人》、《万物皆可萌》、《坏人是小孩》、《大道至简》、《孔子观水》、《瑜伽人生》……等等。

没有什么晦涩的词语,都是像朋友一样聊天。但绝不会是无病呻吟,确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开卷有益的。

《陶子》一书是如何撰写的呢?

实际上,是一开始公众号的付费版,每周写一篇。每周六写,也都是即兴的。每个周六写之前,我也不知道写什么,但既然是读者花了20加元一年的,那我就更加认真对待,写的东西,一定是更加真诚的,更有价值的,更有高度的,要超出公众号文章质量许多,而且是把付费读者当做挚友,写的一些真心所思所想所感的东西,是起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

就好像进了庐山,爬了庐山,看了庐山,又从庐山走出来,从各个角度看了庐山,然后再聊庐山。

每个人都在庐山之中,每个人都在看庐山,所以我的《陶子》一书,只是抛砖引玉,让读者和自己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