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菜根谭》--看到小茶的书评,重发以前写的

来源: 2021-11-24 06:49:5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多年前的本科班上有两拨同学, 一拨是用高考分数考进来的, 不少是出身贫寒的。 另一拨是高考分数差老远,给加塞进来的,往往是本校教授们的孩子们, 或者行业领导们的孩子们。 

印象很深的一件小事--上学时自习时间看到一个小教室里面有一堆教授们的孩子们在里面闷头写什么。 我那时候很傻,这种不是自己圈子的事没资格打听的。 但十几岁的我推门进去问他们在干嘛。 他们在抄写《菜根谭》, 说是父母给他们布置的作业。 这是我初遇《菜根谭》。

本科毕业20多年后, 要拿这两拨来比, 家庭出身好的同学们虽说在学校学习不好, 但他们中的佼佼者工作上到达了远远更高的高度。 如果在体制内的呢,大领导出自他们这拨。 如果体制外的呢,几个开公司的都出自他们这拨。

后来上了国内研究生,研ban同学们更是大多出身贫寒,很多出身农村。 虽说学历更高,但他们工作上的高度也大多不如本科时候高考分数不够而加塞进来的同学们。 再然后我们因为贪腐问题进去了的几个同学们也正好是出身贫寒。

我不觉得这完全就是社会竞争制度的不公。 摸着良心说, 我的有限样本的有限体会是,这些家庭出身好的同学们的一些特点: 
1. 懂得自己去付出去关心他人, 而不那么计较自身得失 -- 我想这在工作上就会更有亲和力, 也更有全局观
2. 更懂得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的动机 -- 后面是自行消化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 不会斤斤计较

比如说吧, 我们前几年在银川有个大聚会,还是身居高位的同学们出钱出力, 亲历亲为的张罗起来的,细节具体到每个外地飞到的同学们都有人到机场接机。 

最后用《菜根谭》的演化出来的话结尾 -- 几十年后, 我才明白了他们父母让他们抄写《菜根谭》的深意, 才对家庭所在阶层对自己见识的局限性若有所悟。 
          尘中振衣, 一样见华枝春满
          泥里立足, 不也是天心地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