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的浮与沉】
薄一波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名重要人物。
山西定襄人,俊朗才干,他多有建树,但一生坎坷,国民党的共产党的监牢都住了许多年(监狱里渡过近 5 + 12年),老年时复出,鹤发童颜,一字长眉,不减年轻时的英气,享年99岁,长寿老人,
解放后,毛泽东几次批评薄一波的一些做法,其中有一些误会,毛泽东做了自我批评,高度评价了薄一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出现一股反毛思潮。针对此,薄一波撰文捍卫毛泽东思想。如《毛泽东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我们怎样纪念毛泽东》等。
1986年,薄一波赴南方调研。行程中拜谒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乡。拜谒目的,反击否毛思潮。
第一站是彭德怀故乡彭家围子。薄一波信笔题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落款“薄一波敬书”。
在刘少奇故乡花明楼,他提笔而就“浩气永存”,依然是“敬书”。
在毛泽东休憩地滴水洞,他踌躇再三,然后搁笔,说“三天后交卷”。第三天,他交出的答卷是
“永远按您诠释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奋勇前进!”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分析三幅题字心态,前两幅评价的是刘少奇、彭德怀风骨,对毛泽东,则是对导师未竟事业的表态。
滴水洞里,秘书问薄一波如何评价毛泽东?他沉思片刻道:“小平说得对,没有毛主席,我们党还在黑暗中摸索;无论少奇还是彭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
李富春 薄一波 谭震林 邓小平 周恩来 毛泽东
薄一波小传:
四任副总理的八大元老之一,沉浮一生最后辞世的开国元勋
薄一波迈入高龄后,子女曾问他身后事,他摇头:“照我们老家的话讲,人死后,每年还有三五人到你坟头上看你,就算没白活。我是一个来自老百姓的兵,有什么身后事。”

1908年2月6日,薄一波出生在山西省定襄县蒋村。1922年(14岁),薄一波考进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阎锡山1919年创立,后来涌现了大量国共将领,如徐向前、程子华等。1925年底(17岁),薄一波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阎锡山也公开反共,下令通缉共产党人。薄一波被迫转入晋北农村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青年时代的薄一波)
1928年底(20岁),他到天津,任北方局军委秘书长,负责发动铁路沿线士兵暴动。1931年(23岁),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入狱,判刑8年。1935年(27岁),北平军法部门决定处死薄一波等人,只待南京政府批复。这时正好签订了《何梅协定》,宪兵奉命南撤,薄一波逃过一劫。
1936年6月,领导北方局的刘少奇向中央建议,允许被押人员在“退党反共自白书”上画押签字,从而薄一波等人得以出狱。因为此事,后来在文革中被打成“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这时,阎锡山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打算成立抗日统一战线——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但此时尚未公开抗日,又受蒋介石中央政府的阻扰,矛盾重重。阎锡山点名薄一波前来太原,负责领导牺盟会。牺盟会迅速发展起来,第二年会员达到20万,骨干成员都是共产党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攻占太原,阎锡山退守临汾。薄一波在阎锡山的支持下,组建成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决死队发展迅猛,只一年多时间发展到4个纵队,共9个师旅、50个团,总兵力达7万。
薄一波率决死队第一纵队前往晋东南抗日前线,领导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到1939年底(31岁),牺盟会员已增加至89万人,控制了40个团,70个县。阎锡山非常恐慌,以“文官不得兼任军职”为名,进行重组,试图夺取军权。结果引发了“晋西事变”,薄一波率决死队纷纷起义,带领新军33个团离开阎锡山,编入八路军序列。
薄一波坚守太岳根据地,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领导的新军逐步发展到50个团10万人,成为百团大战的主力。1942年,他和陈赓领导了沁源围困战,将日军赶出沁源,被《解放日报》称为“敌后抗战的模范典型之一”!

(毛泽东、周恩来与薄一波接见全国专业会议代表)
1943年(37岁),薄一波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薄一波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军区副政委,协助刘伯承、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薄一波全面主持晋冀鲁豫的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薄一波、宋任穷、陈毅、滕代远合影)
1948年,薄一波任华北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政委,华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成为华北地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他领导华北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全面转入大生产运动。
1949年(41岁),新中国成立,薄一波任财政部部长,兼华北局书记。他与陈云一起,经历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为建国初期,成功稳定了物价、统一了财经。
1951年,薄一波任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指导全国的 “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他任建设委员会主任,负责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47岁),他与陈云、聂荣臻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工业的筹建。

(前排左一为薄一波)
1957年(49岁),薄一波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1959年、1965年,他连任副总理,参与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推动新中国工业发展。
1966年(58岁),文化大革命爆发,薄一波被定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的首犯,被监禁了12年。直至1978年(70岁),粉碎四人帮后,薄一波才得到彻底平反。

1979年(71岁),薄一波第四次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参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他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着手组建大型国有公司,如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

(1983年十二届二中全会)
1982年(74岁),薄一波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退出一线岗位,支持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进新老交替。他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1992年,中顾委撤销,薄一波退出政治舞台。
2007年1月15日(99岁),薄一波在北京逝世。他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1945年)和八大政治局成员中(1956年),最后辞世的开国元勋。
据说,“山西王”阎锡山曾感叹道:“我山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如果这两个人都为我所用,我就可以统治全中国,可惜他们都跑到共产党那里去了!”【此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疑。薄一波经济财政一把好手,组织能力很强,军事上也不弱,不过后来侧重政经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五马进京,薄一波本来就在离的最近的华北局。
1952年下半年,由中财委主持制定的新税制颁布执行,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波动。1953年夏季,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薄一波受到严厉的批判。 一直窥测风向的高岗、饶漱石借机发难,大搞"批薄射刘",使会议偏离方向,与毛泽东的原意大相径庭。会上批判的调子一直居高不下。薄一波也渐渐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高、饶不仅仅攻击他,而是要进而拱掉刘少奇、周恩来。为了不使事态扩大,他决定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会议要他作第三次检讨时,他一口拒绝。周恩来把薄一波的态度报告毛泽东,毛泽东说:薄一波同志可以不检讨了。此时,毛泽东对高、饶篡党夺权的野心也有所察觉。
会议收不了场,令周恩来很为难。他是会议主持人,话说轻了,会上已经是那种气氛了,不大好通过,且有开脱、包庇之嫌;话说重了,就会为高、饶利用。最后,还是毛泽东出了个主意,他说:不好结论,可以“搬兵”嘛!,把陈云同志、小平同志请回来,让他们参加会议嘛!
邓小平回北京后,在一次会议上发了言。他说:“大家批评薄一波的错误,我赞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自己就有不少错误,在座的其他同志也不能说没有错误。薄一波同志的错误是很多的,可能不是一斤两斤,而是一吨两吨。但是,他犯的错误再多,也不能说成是路线错误。把他这几年在工作中的这样那样过错说成是路线错误是不对的,我不赞成。”
不久,高、饶东窗事发,财经会议的风波真相大白。毛泽东也意识到对薄一波的批评过了头。
1954年6月3日,毛泽东通知薄一波等人参加书记处的一次会议。薄一进门,还没坐下,毛泽东就说:财经会议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对一波同志是有些误会的,现在这些误会解除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波同志是个好同志。停了片刻,他又说:如果高、饶问题没有揭露,这些误会可能难以解除。
这次谈话以后,薄一波感到无比的轻松。因为他知道,他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
1956年,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冒进的倾向。6月,他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言,认为经济工作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况,提出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全面平衡出发,把计划的主要指标定得准确些和现实些。他因此受到了错误批判。
1958年,在“大跃进”中,他不赞成违反经济规律的一些做法,曾写信给毛泽东同志反映家乡群众生活问题和农业上的一些浮夸之风,同时强调要注意综合平衡。他的这些意见却被认为是犯了所谓“右倾错误”,受到错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