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亭:洪学智部长和解放军总医院】
国际航空报2007-12-24 10:28:38
今年11月20日,是洪学智老部长逝世一周年纪念日。
我曾先后两次在洪部长领导下工作。抗美援朝时期,洪部长是志愿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我当时任六十军后勤部副部长,在那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我充分领略了洪部长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杰出的领导组织才能。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军建设的发展时期,洪部长先后两次任总后勤部部长,我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和八十年代中期两次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我再次有幸在洪部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解放军总医院从无到有,从过去一个落后的部队医院发展成为现代化一流总医院,处处渗透着洪部长的心血。
1954到1955年,洪部长在调整后勤机构工作中,抓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新组建解放军总医院。协和医院原来是军队接收管理的,全国解放以后,随着许多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来华的外国人都愿意到协和医院看病。周恩来总理专门把洪部长找去说:“协和医院归军队管,外国人又常去看病,有的还要住院,军队管外国人,总是不大方便。协和医院归国家卫生部管可能更好一些。”军队交出协和医院之后,洪部长着手组织成立了一所全军性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原来是华北军区一所医院的代号,后来改成军委直属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以当时的301医院作基础,加上从协和医院和各军医大学调入的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为班底组建的。
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五十余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道路也很曲折。特别是经历过文革十年内乱的破坏之后,当时与国际和国内同类大医院相比,无论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洪部长非常关心总医院的建设,为了选一个院长,他在百忙之中亲自到军区调查考核。我1984年之前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由于我在1972至1978年任过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对医院情况熟悉,洪部长和总后党委确定我再次到总医院任院长。
我受命到职后,按照洪部长指示,对医院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提出了医院整顿改革建设的总体设想并向洪部长作了汇报。洪部长把301医院定为改革试点,直接指导医院各项改革。在此之后,我和院党委一班人组织实施了医院编制体制、机构设置、科室布局、政治工作以及后勤保障等各项大的改革建设举措,都得到了洪部长的大力支持。
八十年代初,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在军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洪部长让总后拨款,购买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仪器,使总医院的医疗设备焕然一新,达到了全国医院设备的一流水平。医院的医疗房舍比较陈旧,不适应发展需要,洪部长请总后拨款增建了门诊大楼和高干病房大楼。后来军委又拨款建了医疗大楼,发展到今天拥有相当规模的先进医疗设备和3000余张床位。
为了适应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洪部长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两位一体,以医疗保健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此,新建了图书馆和动物实验室,增设了十几个新的科室,增建了下辖十几个研究室的基础医学研究所。
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坚持对外开放的决策已写入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由于军队医院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出现了两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内限制,规定地方病人不能超过25%,外地军人来301看病要经总后卫生部批准。同时病种病例少,不利于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国外限制,技术骨干走出国门留学深造,请外国专家来院学术交流都存有难题。在洪部长的亲切关怀下,总医院对国内开放后,病人增加了近一倍,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也为医护人员增加了临床实践机会。对国外开放后,仅八十年代中后期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医院送出国外留学访问的技术骨干400余人次,国外专家来院参观讲学也有300多人次。
文革造成医院人才断层,缺少中坚力量,需要补充技术骨干。洪部长特别批准我们从军内外、京内外选调了一批,又从医院内部提拔了一批。经过几年努力,除了几十名老专家教授外,还形成了400余名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技术骨干队伍。曾要撤销的军医进修学院也得以保留,每年培养数百名研究生和进修生,还建立了五年制护士业余大学。洪部长格外重视和关心医院老专家教授,鼓励专家既要严谨治学,又要参与治院。
洪部长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代后勤奠基人和开拓者。对我来说,还是好领导,好师长。我今年已经88岁了,对许多事情已经很淡泊了。但洪部长在我的脑中依然那样深刻,我对洪部长的感情依旧那样深厚。
我曾先后两次在洪部长领导下工作。抗美援朝时期,洪部长是志愿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我当时任六十军后勤部副部长,在那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我充分领略了洪部长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杰出的领导组织才能。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军建设的发展时期,洪部长先后两次任总后勤部部长,我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和八十年代中期两次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我再次有幸在洪部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解放军总医院从无到有,从过去一个落后的部队医院发展成为现代化一流总医院,处处渗透着洪部长的心血。
1954到1955年,洪部长在调整后勤机构工作中,抓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新组建解放军总医院。协和医院原来是军队接收管理的,全国解放以后,随着许多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来华的外国人都愿意到协和医院看病。周恩来总理专门把洪部长找去说:“协和医院归军队管,外国人又常去看病,有的还要住院,军队管外国人,总是不大方便。协和医院归国家卫生部管可能更好一些。”军队交出协和医院之后,洪部长着手组织成立了一所全军性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原来是华北军区一所医院的代号,后来改成军委直属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以当时的301医院作基础,加上从协和医院和各军医大学调入的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为班底组建的。
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五十余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道路也很曲折。特别是经历过文革十年内乱的破坏之后,当时与国际和国内同类大医院相比,无论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洪部长非常关心总医院的建设,为了选一个院长,他在百忙之中亲自到军区调查考核。我1984年之前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由于我在1972至1978年任过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对医院情况熟悉,洪部长和总后党委确定我再次到总医院任院长。
我受命到职后,按照洪部长指示,对医院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提出了医院整顿改革建设的总体设想并向洪部长作了汇报。洪部长把301医院定为改革试点,直接指导医院各项改革。在此之后,我和院党委一班人组织实施了医院编制体制、机构设置、科室布局、政治工作以及后勤保障等各项大的改革建设举措,都得到了洪部长的大力支持。
八十年代初,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在军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洪部长让总后拨款,购买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仪器,使总医院的医疗设备焕然一新,达到了全国医院设备的一流水平。医院的医疗房舍比较陈旧,不适应发展需要,洪部长请总后拨款增建了门诊大楼和高干病房大楼。后来军委又拨款建了医疗大楼,发展到今天拥有相当规模的先进医疗设备和3000余张床位。
为了适应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洪部长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两位一体,以医疗保健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此,新建了图书馆和动物实验室,增设了十几个新的科室,增建了下辖十几个研究室的基础医学研究所。
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坚持对外开放的决策已写入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由于军队医院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出现了两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内限制,规定地方病人不能超过25%,外地军人来301看病要经总后卫生部批准。同时病种病例少,不利于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国外限制,技术骨干走出国门留学深造,请外国专家来院学术交流都存有难题。在洪部长的亲切关怀下,总医院对国内开放后,病人增加了近一倍,缓解了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也为医护人员增加了临床实践机会。对国外开放后,仅八十年代中后期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医院送出国外留学访问的技术骨干400余人次,国外专家来院参观讲学也有300多人次。
文革造成医院人才断层,缺少中坚力量,需要补充技术骨干。洪部长特别批准我们从军内外、京内外选调了一批,又从医院内部提拔了一批。经过几年努力,除了几十名老专家教授外,还形成了400余名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技术骨干队伍。曾要撤销的军医进修学院也得以保留,每年培养数百名研究生和进修生,还建立了五年制护士业余大学。洪部长格外重视和关心医院老专家教授,鼓励专家既要严谨治学,又要参与治院。
洪部长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代后勤奠基人和开拓者。对我来说,还是好领导,好师长。我今年已经88岁了,对许多事情已经很淡泊了。但洪部长在我的脑中依然那样深刻,我对洪部长的感情依旧那样深厚。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纵队卫生部卫生员、保卫干事、保健科员。1942年入八路军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二年,后任豫西军分区卫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卫生部医疗所长、太岳军区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太岳军区直属医疗所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卫生部医政科长,60军卫生部医疗队长,建国后,任川西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医务主任、志愿军60军后勤部卫生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训练处长,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政治委员。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301医院历任院长
靳来川1970.8---1971.10
刘轩亭1971.12---1978.5
李其华1978.5---1984.4
刘轩亭1984.4---1986.10
梁国章1986.10---1989.12
廖文海1989.12---1995.8
朱士俊1995.8---2004.7
靳来川1970.8---1971.10
刘轩亭1971.12---1978.5
李其华1978.5---1984.4
刘轩亭1984.4---1986.10
梁国章1986.10---1989.12
廖文海1989.12---1995.8
朱士俊1995.8---2004.7
----------
靳来川 1955年上校军衔,1960年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 (1911—1987, 76岁)
李其华 1955年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 (1918年6月-2020年3月13日,102岁)
刘轩亭 1955年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1920 ~~ 已100岁)
------------
上世纪七十年代与聂荣臻元帅合影。后排左起陶国枢教授、曾诚富教授、汪石坚副院长、李其华院长、郝德章教授、蒲荣钦副院长、李炎唐教授、尹素云教授
从左至右:蒲荣钦副院长、李其华院长、李先念主席、许殿乙主任、汪石坚副院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邓小平同志家。前排左一黄克维教授、前排右二罗毅教授,后排右一蒲荣钦副院长,右二李其华院长
------------
蒲荣钦副院长 1955年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