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千古以来对《老子》的解释很多,但可以说绝大多数是站在常人的基点上,从字面上去理解的,理解不了老子说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和老子所在层次的心态。
《老子》其实是一本讲修炼的书,书中涉及了不少修炼的理,以及站在修炼的角度看治国,处事的原理,方法等。
本文试图从修炼的角度解读《老子》的部分章节,也是在笔者所在层次认识到的,供大家参考指正。
接续〈解读《老子》(一)〉。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读:同第四章,后面是说天地人其实是一个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在演化,在过程中三者又是相互对应的。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读:前面讲的是功能,后面是说圣人会用功能或各种看似常人中的方法来点化教化其他人。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读:修道的君王之间相互交往能彼此受益,修道的理其实听起来并不难懂,很朴素,人们反而不以为然。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这是不同的层次对人心性的要求,层次越高要求越高,反过来也是这样。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读:不知足,努力的所谓奋斗,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损德,个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整个社会都这么干,就会有危及社会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