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割讓 历史巨细】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现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出海口东侧
香港沦为 英国的殖民地经历了两场鸦片战争和四个不平等条约
即
第一次 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和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余下梳理历史,简述如下: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O年1O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
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包括西南的岛屿昂船洲),永久割让给英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借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O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储3O日期满。
这些新租地总面积约为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后被统称"新界"。
澳门古称"蠔镜",
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现时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
位于珠江口西南。1553年,葡萄牙商人谎称商船通风暴,借澳门曝晒"水渍贡物"并贿赂明朝官员,
得以入据澳门。但直至鸦片战争前的近300年间,中国明清政府仍然对澳门拥有并行使主权,依法实行管理,收取赋税。
1845年8月,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趁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之机,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在澳门任命了自己的总督。1849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封闭中国设在澳门的海关,侵占关闸,驱走香山县吏,占领了澳门半岛,之后又于1851年、1864年分别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12月,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又称(中葡北京条约门,宣布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等于承认了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权。
1928年4月,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通知葡萄牙政府,决定终止《和好通商条约》,但葡萄牙殖民者仍继续占据着澳门。1957年,葡萄牙将澳门列为其8个"海外省"之一,归殖民部管辖。
1974年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后,新政府实施"非殖民化"政策,宣布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葡萄牙管理的中国领土。
南京条约 1842-8-29 南京长江 在英国战舰 HMS Cornwallis 考恩瓦里斯号 上 签署
英文刊载 五口通商开埠(原文如此)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和 几个条约
清兵 战 英军
清将 叶明成 被俘
天津条约 签署现场
被八国联军毁掉的 圆明园废墟
奕訢 和英国代表 额尔金 (James Bruce)在北京礼部大堂,
先是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随后就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断送香港九龙
恭亲王 奕訢 与英国 額爾金伯爵 签署了 丧权辱国的 中英北京条约 1860-10-24
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卜魯斯 布魯斯)
奕訢 布鲁斯
photographed by Felice Beato, 2 November 1860, just days after he signed the treaty on the 24 Oct. 1860
Article 6 of the Conven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stipulated that
China was to cede the part of Kowloon Peninsula south of present-day Boundary Street,
Kowloon, and Hong Kong (including Stone cutters Island) in perpetuity to Britain.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開埠期間,清朝政府先後三次割讓
新安縣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大英帝國,成為英國殖民地。
《北京条约》关于割让香港岛的条款原文.是这样的: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里明文 割让 的是:香港岛 和 部分九龙半岛
并不包括 New Torritery 新界, (新界是租借99年,因为英官认为99年事实上等于永远)。
割讓香港島
1839年,中英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6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一帶,並佔領香港島。
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佔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為全權代表到中國。
其後第一次鴉片戰爭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自此香港島正式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割讓九龍半島
清朝在1856年至1858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節節敗退,駐港英軍於1858年向海軍部提出佔領九龍以作屏衛香港島之用,1860年2月,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派兵佔領尖沙咀一帶,並迫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於3月21日在廣州將以九龍半島劃一條線,由昂船洲的北端直至九龍砲台以南附近之土地永遠以每年500両租金租用予英國。其後,兩國於1860年10月簽訂《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由永遠租用改為永久割讓,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
九龍半島南端的割讓,有助英國確保維多利亞港的安全。當時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
租借新界
1897年中國山東發生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德國乘機佔據山東的青島,俄國亦進駐旅順和大連。英國則佔領山東的威海以平衡列強勢力。同時法國亦借機進駐廣東的廣州灣(今湛江一部份)。為了平衡法國在南中國的勢力,英國政府以香港的防衛需要加強為由,再逼使清朝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為期到1997年。
值得留意的是,在清朝政府力爭之下,九龍寨城的管治權並沒有交給英國,但清朝也無法在九龍寨城實行有效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