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 基督教医院 学院文集】--- 怀庆 孟恩赐医院 卫河 临清 楚旺 浚县 滑县 卫辉 沁阳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美、法、俄、德、意、奧、日八国為了鎮壓清政府放任的義和團運動(又稱義和拳,故稱庚子拳亂)而組成的一支远征军。
Eight-Nation Alliance - Alliance des huit nations
八国联军战争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8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對抗清朝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所引发的战争。
Canada was not a participant of the eight-nation united armies, and never had a war with China.
八国联军,通常是指在1900年入侵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合军队。联军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1900年6月21日,清朝向八国联军宣战。1900年7月1日,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天津激战。1900年7月13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逃往陕西西安。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北京等地后,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定《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民国 9年(1920年)
??5月15日,有数人越墙跳入"恩赐医院",打死英国x教士孟天x锡,引起国际交涉。交涉结果,除缉拿凶手外,并赔英国款1万元了事。
民国10年(1921年)
红十字会沁阳分会成立,附设医院1所,系由豫北镇守使方有田、参谋长马虎臣等创建,会址设于县文庙街。
是年,沿山70余村遍遭雹灾,省拨赈灾款2400元,按户均放。至冬大旱,麦未种上,华洋义赈会发银洋1万元,按极贫次贫户散发,并放高梁200包,大口2升,小口减半。此外,由富户捐洋7000余元设平粜局。
-------------
桔槔 , 吊杆,是种提水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之后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虽然这种汲水工具简单,但它却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它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桔槔始见于《墨子•备城门》,作“颉皋”。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如下几条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使用桔槔的地区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鲁、卫、郑等国(今山东西南、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孔子弟子子贡南游楚国,过汉阴,见一丈人抱瓮入井出灌,也向前介绍桔槔:“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其名为槔。”
鲁国的太师金借桔槔阐发为人之道。其中对桔槔的概括:“独不见桔槔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http://www.wxrw123.com/tech/20160725/1931273.html
-------------
据史料记载,卫河开挖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间。隋朝之前,在沁阳、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卫辉、淇县一带,有自然流淌的沁河、淇河等。三国时,曹操为漕运军粮,曾在浚县方城处为淇河筑坝遏水,并疏浚改道,使其东北流向。到了隋代,隋炀帝为打通南北大运河,征用了黄河以北百余万成年民工,来开凿这条“永济渠”,贯通并连接了黄河、沁河、淇河水路交通线,用以排泄山洪、内涝和发展航运。因其主要河段在古卫国境内,故称之为卫河,后人又叫古御河。
这是从一湾水开始的朝圣。
正是这一湾水,开始了一条著名河流和我们生命的情感历程。
后来,卫河在春冬两季因水浅而影响漕运,河内郡太守张定和就组织辉县数百名民工疏浚百泉源头,使之形成一个“方五百步许”的湖泊,再引流南下至卫河,从此,卫河水量大增。故有辉县百泉为卫河源头之说,今天的百泉北岸尚存有卫源庙,始建于陏大业五年。
历史上,卫河素有北方“秦淮河”之美称,“卫水拖蓝”作为卫辉八景之一,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为显赫的是,卫河作为南北大运河的重要一段,自打通以来即为漕运要道,河面上满载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身着华丽、南腔北调的豪商巨贾林立船头,令人目不暇接;河岸上茶楼酒肆星罗棋市,客店招牌五花八门;算卦摊、评书场、浴池、戏院应有尽有,吆喝声叫卖声坠子腔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简直是另一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无异。
在此后的岁月更替中,卫河一直是舟船如梭,桨声汩汩,黄河南北的军粮和布匹等物资大都经卫河运往北京、天津等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潞王从北京乘船沿卫河南下到卫辉府就藩,其船队声势浩大,仅船夫就运用三万余人耗银十余万两。一时间,卫河更是名声大振,卫辉府内外尽显雍容。
潞王藩卫期间,垄断了卫辉府、怀庆府、彰德府等9府25县的食盐专卖权,设立了赫赫有名的“卫辉盐仓”,向各地销售官盐。当时卫辉府内盐店城储盐多达万余吨,各储县纷纷在此设立盐场以备中转,盐店城七十二盐漕胡同也因此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食盐为主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清初,卫河仍是食盐和粮食等物资的运输要道,漕粮多经卫辉集中北运京津,食盐经卫辉南输开封府和怀庆府等地。至清雍正年间,卫河航运更是通达顺畅,盛极一时,河水清澈如镜,水面百舸争流,码头熙熙攘攘,两岸碧禾万顷;夏秋乃卫河航运旺季,高峰时小货船每天能停靠上千只,来自京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汴洛等地的客商争相在此显阔斗富,挥金如土,白天车水马龙,夜晚通宵达旦,这都给卫辉带来了无限商机。盐业的兴旺还带动了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声名远播的盐店街“三把刀”,即厨刀、剃头刀、修脚刀,代表着卫辉餐饮、理发、沐浴等服务行业的发达。水为卫辉的灵气。卫辉繁荣于卫河的开通,自古有“车马少于船”之说。各类文化元素也长期在这里碰撞、交流、融汇,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卫辉文化底蕴。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昔日盐粮等物资多改为铁路运输,卫河运输大动脉之地位日渐丧失,加上卫河长年未经大规模疏浚,日趋淤浅,运输能力大为降低。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匪强盗遍地横行,船民生活难以为继,南北客商经营困难,卫河船运几乎停顿。
------------------
---------------
卫河
上游卫河发源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百门泉,在聊城内长9.2公里。
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了规模巨大、纵贯南北沟通中国五大水系长达270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其中,永济渠是最长的一部分,永济渠分两段,一段从沁水入黄河口到今天津市,一段从今天津市到北京市南部涿州,全长1900多里。此后1400多年,永济渠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化,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卫运河。它是当今冀鲁豫和京津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流域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条河流。
千年运河通千里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当时,沁水在今河 南省武陟县城东南流入黄河,用沁水支流从武陟县小原村东北,由嘉获县红荆嘴经卫辉入清水(今卫河上游),开永济渠的关键工程是在沁水左岸开渠,引沁水东北 流会清水至今浚县西入白沟,这是永济渠的南段,是当时新开凿的渠道;中段自浚县西接白沟(略同今卫河)至天津,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 向东移,在今卫运河之西,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西再向西转北;北段自天津武清县的白河至永定河分支至涿郡。
其实,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是在古代河渠的基础上修建的。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白渠即是白沟,白沟是曹魏旧渠,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绍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曹魏修治后白沟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使曹魏“平原千里,漕运四通”。 永济渠以曹魏旧渠为基础,将渠道拓展成为大渠,至今天津市境与沽河会合。这是永济渠的中段。从今天津市至古涿郡为永济渠的北段,系改造古潞河、桑干水两条 自然河道的下游而成。隋朝时,隋炀帝在白沟的基础上开凿了永济渠,它和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共同组成了闻名于世的隋代大运河。
永 济渠的大致走向是,自今河南武陟县向北,经新乡、卫辉、滑县、内黄,到河北魏县、大名、馆陶和山东冠县交界部、再经河北临西、清河,到山东的武城、德州, 再到河北吴桥、东光、南皮、沧县,抵达天津武清,再经河北的廊坊,最后到达北京市的涿州。永济渠历经多年,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 卫运河,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
在今天聊城境内,卫运河流经冠县和临清两个县市。
关于永济渠和永济县的来历,《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记载:“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按汉武(元封二年前109年)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禹贡锥指》卷十三下载:“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一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今称卫河者也。”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经详考认为:永济渠自“卫县以东,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由此可见,地处山东和河北交界处的永济渠源于汉代黄河北流形成的屯氏河和屯氏别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决于馆陶北流分出屯氏河,汉永光五年(前39年)在馆陶再北流分出屯氏别河。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屯氏河在馆陶县西二里。《战国策》记载的齐、赵两国之间的古清河也在馆陶经过。屯氏河自馆陶北来,走古清河故道,大致为今天的卫运河河道。屯氏别河自馆陶分支北来,三国时曹操在汉屯氏河的基础上,开凿了“白沟”,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东魏都城自洛阳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通运,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屯氏河的部分故道成了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基本形成了今天航运的态势。而隋炀帝时开永济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元朝建立之后,首都定在大都(今北京)。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为了南粮北运、以供京师,漕运路线,只能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转陆运90公里至 河南省淇县的淇门,由淇门入御河(亦称卫河)北运,经过山东的临清,由卫河(隋开永济渠)经过天津到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线路有两大缺点,一是由淮河 转涡水,再入黄河逆水而上至中滦,绕了一个很大的弯,路程要增加好几倍;二是水、陆交替运输,反复装卸,费时、费工,效率低下,粮食散撒、腐烂时常发生。 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
清初,把漕运、河务、三藩列为国家三大要事。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整个漳河水流入卫河,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馆陶县西街设厘卡,派专人掌管漕运,此后还先后在馆陶设水马站、递运所,负责水运事务。清代馆陶县从南向北,在卫河沿岸共置南馆陶、黄花台、滩上等16个 铺舍。明清时期馆陶县境内共有马头渡、清泉渡、窝头儿渡等十处渡口。自馆陶城至码头的街道商铺、饭店等林立,卫运河码头,商船、漕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 象,卫河秋涨。每年夏末秋初,卫运河水涨数尺,船行如梭,矣欠乃相接,站在河堤观看,实为一胜迹。卫河秋涨,成为馆陶县八大胜景之一。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上游修建水库等原因导致卫运河断流而断航,畅流通航千年的古运河完成了神圣的使命。不过任何事情辉煌过后,总会留下其光辉的身影,仿佛向人们诉说自己的过去。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2月,踌躇满志的隋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四千多里,仅用了五十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隋炀帝发兵高丽时,除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外,还曾“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船只相延近千里,往返运输数十万人次,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黑闼逃匿乡里,后被推为首领,为窦建德报仇,起兵反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年号为天造,定都于洺州,重建了农民政权,刘黑闼陷相州,又率众北上,攻打魏州,被太子李建成追至馆陶(今冠县北馆陶镇),连夜抢建永济桥,桥还未建好,追兵赶到,惨败运河岸边。
明建文二年(1400年)冬,燕 王朱棣在馆陶渡河率兵攻打到东昌,明朝将领盛庸领兵拒敌,盛庸背城列阵。交战一开始,燕王朱棣亲自率军攻打盛庸军左翼,未能得逞,复攻打正面,盛庸下令开 阵纵燕王朱棣入,随后即令军队将燕王朱棣及其军队重重包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杀到晚上,直杀得尸体遍地、血流成河,危急时刻,他的部将朱 能和周长赶到增援,才将在重围之中的燕王朱棣救出。冲出重围后,走到一石拱桥上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命令大将张玉在桥头拒敌,盛庸的追兵赶到,他只好趁着 夜色躲避在石拱桥下,换上士兵衣服,此时桥上大将张玉被斩,直到追兵返回城后,朱棣才跃上战马逃回馆陶。次年再次屯兵馆陶,攻占大名。直到后来长军直入, 攻占南京,夺取政权。
便利的水上交通,使馆陶县成为物流和商贸中心,成为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一年四季帆樯林立,舟楫来往,大批的煤炭、木材、粮食及各生活用品在此通过。周边县还在馆陶境内的卫河两岸建立远离本土的“飞地”,其所有贡粮、货物都是先运到那里再装船运走。馆陶县东厂、西厂村旧名“水次厂”,是邱县的“飞地”。 在馆陶县仅窑厂就有几十座,南馆陶厂归属东昌府所属县及平山卫,马栏厂就有广平府所属六个县窑厂十四座,拳儿厂有广平府肥乡成安窑厂八座,在此地日夜烧制 城砖和墙砖。这些窑厂都由住在临清的工部分司监督管理,所产城砖殿瓦打上临清标志,在这里装船,运至北京,修建皇宫和寝陵。馆陶县窝头渡、马头渡等漕运码 头物品堆积如山、非常兴盛,至今该地留有“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卫水河源远,秋来涨似春。帆墙高过树,波浪不惊人。处处无伟岸,时时有巨鳞。谁言斯士僻,出郭即通津。”馆陶县枕陶山襟卫水,这是清代馆陶一位知县对她的清笔素描。永济渠以其清醇的乳汁孕育了沿线的历史文明,永济渠航道的繁荣和昌盛,酿造了古运河文化。而在唐代时,馆陶曾称毛州,直到今天,在这一带,人们常说“走过京(北京),串过卫(天津),赶过三年毛州(馆陶)会”,就是形容一个人闯当过江湖,有见识。大运河实实在在地给这里的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http://www.pzmsa.com/news_type.asp?id=440
----------
卫河 滑县 段 4.6公里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
此次河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7项遗产点,涉及郑州、洛阳、安阳、鹤壁、商丘和滑县等市县,涵盖了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等完整的遗产类型。
而滑县段断流清淤开始后,从干涸的河床往河岸看去,能清楚地看到许多属于运河所特有的历史遗迹,计有古码头4处、水闸4处、古城墙1处、大王庙修建碑刻1通、大王庙正殿1座。
中国大运河河南滑县段,古时称“永济渠”,现称卫河。河域流经道口古镇,由南向北曲穿而过,如今河岸保存基本完好。
滑县志载:“今卫河古名白沟,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黄河故道——宿胥故渎基础上疏浚而成。隋炀帝时重开,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因发源于春秋之卫国地(今河南辉县之苏门山),故名卫河”。
卫河发源于辉县市中心西北的苏门山南麓的百泉湖,该河自浚县曹湾村东入滑县境,经道口镇桥上村至军庄村北复入浚县,河域流经道口古镇,由南向北曲穿而过。
该河汇合淇河、汤河、安阳河水,流经新乡、浚县、滑县,过汤阴、内黄、濮阳至河北、山东,与漳河汇流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大运河滑县段全长8240米,宽33米至50米,面积271920平方米,是大运河永济渠段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
大运河滑县段,因其文物遗存的“五位一体”(河道主体、古码头、古城墙、大王庙、道口古街),成为探究大运河“千年兴衰千秋梦”的一个典型缩影。
没有这条河,道口就不会成为“小天津”
作为滑县县城的道口镇,就是一座依靠卫河发展起来的古镇。
古时,黄河流经滑境,道口就是设在黄河西岸鲧堤的一个渡头。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又为卫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在卫河283公里的干流中,滑县道口段不过4.61公里,从王湾东入,自军庄北出,但就是这不到5公里的河段,因为居于河段要冲,成就了道口镇历史的繁荣。
道口素以交通发达著称。隋代以后,卫汉水路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墙林立”、三百万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通梁达燕、运卫仰鲁”
,路上“轮蹄徒旅”。
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在清朝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有集市;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乃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可达百泉、天津,道口境内设有10多个码,兴盛达到巅峰。
此后,天津拉动了道口的经济发展。
到清代中叶,天津得漕运、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形了一个“天津经济圈”:从开埠到民国时期,天津的经济影响很快覆盖了直隶、山西、内蒙古、山东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据记载,大量天津的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到山东的临清州,河北的大名府,豫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和怀庆府(今沁阳市);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经卫河下运,道口正是一个集散地。
另外,道口在“天津经济圈”中之所以地位相当突出,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有土路与铁路交汇的得天之便,将布匹和其他洋货通过土路运往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再将这些地区的棉花、粮食等土货运往天津。
彼时,道口已经形成了12条大街,72条胡同,并且,四面还有7个城门,两个水门,俨然成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城堡。
同时,道清、道楚铁路南通清化,北通楚旺,火车南来北往,道口成为铁路、公路、航运交汇点。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清末民国年间,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为豫北重镇,有“小天津”之称……。
其中的道清铁路,是晚清时期,由英、意两国合作的福公司承建的。后来,福公司遇到资金短缺等困难,由英国出面要求清政府兴办道泽铁路(道口至山西泽州府),其中原道清铁路一段修建费用作为清政府向福公司借款。
这样,就把福公司的困难转嫁给了中国。道清铁路从道口至清化镇(今博爱),长150公里。1902年7月开工,分三段施工,直到1907年1月才修到清化镇。
道清铁路的通车,把当时的商贸重镇清化同道口甚至天津连在了一起,焦作的煤炭、竹货、“四大怀药”源源不断地运到了道口三里湾码头,然后通过卫河水运直达天津。
如今道口镇,完整保存着清代商贸街巷(顺河街等)和许多清代的商铺、住宅院落,如“道口烧鸡义兴张老铺”、“同和裕老票号”等,共有老房舍2000多间。
道口镇在历史上的兴盛,云集着一批商贾和店铺,以及贸易日渐兴隆,都依赖于漕运对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的刺激,具体就是大运河滑县段的兴盛和处在核心位置上地位的形成。
河底为什么会有宝?
卫河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直到70年代末逐渐停止通航。昔日运河沿岸众多的商号、店铺大多人去楼空,乃至荡然无存。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回忆。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它已不再是运输依托的对象,普遍的缺水、河道的淤塞,乃至后来一定程度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沿岸的开发建设,使这条串联起繁华、创造出平和、荡漾着激情、记载下苦难悠长而灵性的河流变得“重病缠身”。
义兴张烧鸡老铺
--------
浚县 新镇
浚县新镇镇政府所在地新镇村,北部紧临航运发达的卫河,从元朝一个不足60余户人家的小村发展为重要码头、渡口,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古镇。在商贸最盛时,新镇村商户可达246家,从商人员900余名,成立了五大“老字号”,村内彰显古时商贸繁荣的遗物众多。自清朝乾隆年间设新镇所以来,这里一直是所、区、乡、镇的治所,是新镇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年,新镇村被评选为省传统村落。
新镇村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元代时这里曾称新安,是一个不足60余户人家的小村。卫河流经该村北部,后来,随着卫河航运的兴旺,该村逐渐成为重要码头、渡口和商埠,遂改名为新集,明初时又改为新镇。
如今的新镇段卫河,于1969年被去弯取直,改道至村北500米远处。而卫河作为新镇的母亲河,已融进祖辈村民的血液中。村北部的卫河故道已干涸,现已成为研究大运河历史的重要佐证。
隋唐永济渠,是大运河的一段,宋代时称御河,明清时称卫河。《浚县志》中记载:“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尤其是长芦盐,先运至浚县,再以小舟运往西南诸县,以马车运至陈桥驿,再转运河南诸县。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盛时舳舻河中云集,不下数千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汉铁路建成后,减轻了卫河航运的压力。清末民初,经浚县的货船仍有700余艘,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占三分之一。
便利的河运交通,带动了新镇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使新镇成为军事战略要地。自清乾隆年间设新镇所以来,新镇村作为因卫河航运而兴起的商埠,一直是所、区、乡、镇的治所,是新镇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民国时期有246家商户
http://paper.hebiw.com/epaper/qhcb/2013/12/13/CB-A06/story/661285.shtml
----------
清河县是张姓的发源地,也是水浒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松文化之乡”称号。
电视剧《沃土》的故事起源和拍摄地,书籍《金瓶梅》故事起源地。
临清 运河
临清市有元运河、明运河 、漳卫运河三条运河穿城而过
临清市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城,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清之名始于后赵,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元代,临清万户府为枢密院直属机构,辖域远及今天津大直沽。
明清时期,临清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交汇处,北及北京,西抵洛阳,南达杭州,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称,人口一度号称百万,人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是著名的运河名城。梅花上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诗人臧克家,国画大师李苦禅,都是临清文化的杰出代表。
http://liaocheng.iqilu.com/lcminsheng/2016/0618/2854323.shtml
临清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白沟,后来隋运河、永济渠也在临清经过,这是一千年以前的。元运河,也就是会通河,于元代至元26年在临清开凿,大运河从临清穿城而过。整条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 从杭州到北京,穿过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5大水系。
临清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正好是整条大运河穿海河入海的重要节点,临清因运河而生,在水利上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再者,历史上,临清是商业的都会、军事的重镇,漕运的咽喉,区位优势很明显。明代时临清曾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个说法虽然很多人怀疑,但在书里我们能找到证据。
运河现在的位置也很重要,临清有8公里的运河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临清潭腿
整个的临清古城,由元运河、明运河、漳卫运河包围起来的这1.2平方公里到1.5平方公里内,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缓冲区。古城内,从明初、到清末,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都有,像宗教建筑、衙署建筑、民俗建筑、水工设施、人文景点等等它都能涵盖,这证明,每个时期,临清的历史文化都是延续的,不是断档的。
-------------
http://www.creaders.net/m/bbs/tea/bbsviewer.php?trd_id=1029523
中国近代医药发展史
转自《中国医院药方回顾史》--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第11期
谢惠民(北京隆福医院)
作者简介:谢惠民,男,教授,主任药师
外国人来我国创办教会医院始于明穆宗隆庆三年。天主教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立了仁慈会,设立圣拉菲尔医院,该院为来华的外国人看病,也为周围华人诊治,设有病床N张,清乾隆十二年还曾经加以扩建。以下对我国医院药房在解放前的发展梗概分三阶段加以简述。
鸦片战争前後至义和团运动
英国派东印度公司到广州进行贸易,雇有许多船医,他们是在我国传播西方医药的先驱。鸦片战争前夕,西方教会已在我国多处活动。第一个由基督教(新教)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是英国的马礼逊,他到广州与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李文斯敦合设诊所和药房於澳门,其药房系大街上的商业药房,向市民售药,也为诊所供应药品。道光七年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传教医士郭雷枢,在澳门设立眼科医院,翌年又建立一养病院,可容数百人,他并与皮尔逊合力开设商业药房于澳门,向市民售药。次年又将医院迁至广州,并延请白拉福及柯克司(75K)两医生兼理其事。此後,相继来华的医生还有合信、嘉约翰等人。?年郭雷枢又在广州黄浦设立了英海员医院。
道光四年,美国教会派传教医士伯驾来华,同年?月他赴新加坡学汉语,并设医院为当地华人治病。年回广州在汕头街/号开设眼科医局,华人就医者较少。?年?月在原眼科医局旧址重新建立眼科医院。因伯驾但任美国外交官,而由另一美传教医士嘉约翰(C53BP-66)接替主持。後该院停办,另址重建,改名“博济医院”,设有药房,负责供应所需药品。以後又设医学校(即今日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孙中山曾就读於此。洛克哈德奉英国教会伦敦会派遣来华,?年(道光十八年)抵广州,曾到澳门、舟山、宁波、香港、上海等地行医。第'次来华时,担任英国公使馆高级医官,咸丰十一年在北京建立一所医院(双旗杆医院),地处米市大街之南,有人认为是北京协和医院前身。除广州博济医院,北京双旗杆医院外,在我国还建立了不少医院举例如表。
1840年以後建立的部分医院
名称 现名 创建者
上海仁济医馆 (後改仁济医院) 洛克哈特(英国伦敦会委派)
广州金利埠医院 合信(英国伦敦会委派)
北京通县潞河医院 北京潞河医院 美国基督教公理会
汉口仁济医院 英国伦敦会
渖阳盛京施医院 英国教会
杭州广济医院 英国教会
山东共和医院 山东医科大学附院 英国浸礼教会
天津驮夫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美国卫礼公会
山东德州博济医院 美国基督教公理会
北京道济医院 北京市第六医院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
河南安阳广生医院 安阳市医院 加拿大基督教会
河南沁阳恩赐医院 沁阳医院 加拿大与英国教会合办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 美各教会联合创办
成都男医院 加拿大联合会
成都妇孺医院 加拿大联合会
河南汲县惠民医院 河南新乡医学院附院 加拿大与英国教会合办
以上是鸦片战争前後,西医传入中国的概况。这些传教医士在传教的同时设医院看病,药品由护士或药剂员配方供应。
义和团运动至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过去以後,外国教士又大量来华,医院也由过去的小型医院或诊所而集中成大医院,教会投资增加,医院的技术提高,医院的规模和设备也相应扩大、增加,出现了一批设备较完善和技术水准较高的医院,如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汉口的协和医院,福州的协和医院,北京的协和医院等。为什麽叫协和,主要是因为是由几个教会协同创办的,如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就是由英、美、加(国教会协办的。在此时期,北京兴建了两所官办医院,用中、西医两法为军民治病,一所是内城官医院,建於光绪三十二年,院址在钱粮胡同;另一所是外城官医院,建於光绪三十四年,院址在梁家园。上述两所医院均设有药房,配备中、西司药,西药均购自英、法、日等国,是为我国公立医院之始。这一阶段成立的医院见。
1900年以後创建的部分医院
名称 现名 创建者
北京天主教施药局 法国天主教
长沙雅礼医院 湖南医科大学附院 美国基督教雅礼会
内城官办医院 满清ZF
外城官办医院 满清ZF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英美加三教会联办
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院 成都华西医大附院 英美加三教会联办
在这一阶段□,由於医院□的医生均来自英美,故医院药房度量衡均采用英制。使用的药品开始时全是进口的,连滑石粉、硫酸钡也无例外。後来由於我国有了一些小规模的制药工业,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抗日战争期间,进口药品减少,药房所用药品开始部分依赖国产。
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
这一阶段,随著时代的进步,医院数量显著增加。当时规模较大,较有名气的医院有: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医学院附院)、广州的博济医院、长沙的湘雅医院、汉口协和医院以及抗战时期成都的联合医院(由华西、齐鲁、金陵、燕京等大学联合创办)等。它们的药房也是较出色的。为满足医疗和教育的需要,辛亥革命後,我国ZF创建了一些医学院和医院,如?年创建的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和江苏私立南通医学院,上海有几所医学院校也于此时建立。至全国解放时,全国高等药学机构共有N多所,包括:2医学院药学系(原军医学校药科)、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原为浙江医药专科学校药科)、齐鲁大学药学系、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国立药专、上海医学院药科、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渖阳医学院药学系等。
这些高等学府不断地为医院药房输送人才,对医院药学的发展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同时,我国有专攻药学的留学生,于这一时期陆续回国,参加了药学校系的教学工作,如於达望、赵火□黄、黄鸣驹、汤腾汉、孟目的、薛愚、陈思义等等。他们培养了大量药学人才,其中有不少人进入医院药房工作,因而提高了医院药学的水准。回国的留学生中,也有少数人是直接到医院药房工作,如孟目的,於本世纪?年代从英国学成归国後,即到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药房主任,对协和医院药房工作的改进作出了贡献。他并於年与冯志东(协和的同事)共同创办了北京药学讲习所,为北京培养了不少医院药学人才,这些人後来成为北京地区医院药房和商业药房的技术骨干。
另外,有一些国外的药学工作者被外国教会派遣来我国工作,其中包括'$年代初来北京协和医院药房工作的康莫、到齐鲁大学工作以後创办药学专修科裴威廉及)?年至华西协合大学工作後来担任该校药学系首任主任的米玉士,年代大型医院开始采用快速定性定量检查法。一般调剂配方,因工作量不大,都是临用新配。内服药有浓缩贮备液(如溴化钾、氯化铵等),散剂则有稀释倍散(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以便於称取分包。有的医院(如同仁医院)则将眼药水事先分装在玻瓶橡胶塞的滴眼瓶中。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中华药史纪年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王吉民 在华新医先进象传 中华医学杂志
〔3〕甄志亚,付维康 中国医学史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284e9c0100puzw.html
----------------
分级有序医疗的辐射效应
——近代豫北“怀庆农村医疗网”启示
邵金远
最近十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是影响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话题。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密集,经济不够发达,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程度比沿海省份更加突出。早在20世纪初,在豫北传教的加拿大传教使团创新性地建立了“怀庆农村医疗网”,开创了“利用极为有限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来满足豫北这个广阔乡村环境需要”的乡村医疗“怀庆模式”,成为当时全国很多教会效仿的榜样。
“怀庆农村医疗网”的内容
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危机不断升级。罗伯特·麦克卢尔(Robert McClure,中文名罗光普)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受教会委派来到怀庆恩赐医院任院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拟定了建立农村医疗网的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恩赐医院将怀庆属下的8个县(温县、沁阳、孟县、济源、博爱、修武、获嘉、原阳)置于医院的管辖范围。第一步是举办短期培训班,培养“快速医生”,让他们接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由医院送往汉口的教会协和医院继续短期训练,获得传教士内地会医疗技术委员会的证书。取得合格的证书后,“快速医生”便可以设立诊所开业,可以挂恩赐医院“联合诊所”的招牌。每个诊所约有6-10张床位。这些诊所距医院的最近距离是15公里,最远的35公里。罗光普每两周会到各诊所巡回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诊所有重病号随时可以送医院治疗,然后返回诊所度过康复期。诊所需要化验可将抽样送医院化验室,医院按照规定在48小时以内送回化验结果。医院为每个诊所提供300元的周转金,用于购买药品,诊所从医院购药享受10%的优惠。诊所如有违反规定的牟利举动,罗光普就会中止巡回会诊,他的威信和严格态度使诊所不敢有越轨行为。围绕着这8个诊所之下,还有一个称之为“行星”的系统,他们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赤脚医生”,仅能看一些小病,如为骨折者临时打上夹板,为枪伤做无菌包扎等,他们无能力治疗的病人便送到附近的诊所。
“怀庆农村医疗网”的启示
尽管“农村医疗网”未能为近代的乡村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做长期榜样性地探索,但它在当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容忽视,它为缓解当时豫北极为严峻的缺医少药的矛盾所积累的经验依然值得当今借鉴。
首先,反映了教会医疗集团化的建设思路。加拿大基督教华北使团借助于本土多伦多布卢尔街教堂的财力与人力支持,统一规划建立了卫辉、安阳、怀庆三所教会总站医院,由使团统一管理,横向联合,按需调配医护人员,联合培养护士生,技术上相互支持,形成了集团化的医疗整体。其次,建立了区域内分级医疗新秩序。下级医院分担了总院三分之二的工作量,可以让总院的医生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疑难病症的诊疗上去,投入到创新尖端医疗技术上去,投入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去。形成了一个推动医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第三,开创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结合豫北的社会实际,加拿大传教士开创了“快速医生”培养模式,短期速成,在取得合法开业资格后,再通过定期技术指导,畅通疑难病例转诊途径及不断的岗位继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障区域内的整体医疗水准。最后,尝试了乡村化医疗建设的新思路。罗光普发起的这场乡村化医疗体制的革新为缓解当时医务人才与医疗需求间的巨大矛盾冲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豫北农村地区的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推动豫北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者为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
北京近代建筑史 - Page 262 - Google Books Result
叭北京协和医学堂时期( 1906 一 1916 ) ... 德门大街" )路东(外交部街西口)购伦敦会地,设一医院。此帜院隔街与火神庙相对,门前有两根高大的旗杆,俗称"双旗杆医院" ;。
协和医学堂 1906 英国教会
协和医学院 1917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