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十五)昭庆香市(下)
现在佛教在其产生地印度几乎没有影响了,而在中国却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历史上又形成许多宗派,律宗是其中之一,因着重研习小乘律部经典毗奈耶经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大师(487-536)因造《四分律疏》,被认为是律宗的奠基人;唐朝高僧道宣(596-667)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正式形成宗派,称为南山律宗。
许多人简单地把寺院叫禅寺、禅院或丛林,高僧叫禅师,这是不对的,那是专指禅宗的寺院和高僧。最早的丛林更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为了避免禅宗和尚寄居律宗寺院产生矛盾,创建在山林中的专门容纳禅宗和尚的处所。律宗的寺院叫律寺,高僧叫律师,这不是现代意义下帮人打官司的律师。现在北京的戒台寺就是一座律寺,中唐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就是一位律师,是道宣大师的三传弟子。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一位律师,他原是一位博学广闻,多才多艺的文人,出家后守戒律甚严,穷研《四分律》,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成为南山律宗一代宗师,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十五年西湖周边拓建公路,拆掉了昭庆寺临湖的前殿、天王殿和寺院前的万善桥,并且填掉了桥下的青莲池,使得那时寺院与西湖仅隔了一条马路。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又拆除了靠近湖边马路一侧寺院的大成殿,改建为一个篮球场;最后拆除了球场周边民房拓宽成少年宫广场,现在广场又改为花坛,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成为市民晨练休闲场地;寺院后侧的建筑大雄宝殿至今仍在,殿中佛像早就荡然无存,八十年代后作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联欢厅。
因为昭庆寺地处杭州的西湖之滨,邻近湖畔著名景点断桥、白堤与宝石山,紧靠城区的繁华商业地带延安路、武林商街,背倚杭州的文教区(文三路),可谓位置得天独厚。恢复杭州西湖边断桥附近的千年古刹昭庆寺已不是一个新议题,多年以来一直被坊间热议,政协委员也有过相关提案,至今还未曾实现。市府虽然表示支持,但毕竟是佛教界的事情,应该由他们出面完成功德,善哉!善哉!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往南,就是和北山路相接的白沙路,连接处附近有一座望湖楼,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为西湖名楼。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以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为有名:“黑云翻墨水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也因此诗而名重天下。
从白沙路再往南就是西湖东岸,这里一面濒临西湖,一面紧靠湖滨路,是免费的杭州旅游景点之一。
过白沙路是圣塘景区,因有一座圣塘闸得名。这里曾有一座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称九曲昭庆桥,明代称溜水桥,桥下设闸,视西湖水位的高低启闭。原通九曲下湖,后入新河。与北侧石函闸和中龙闸并为三闸。民国二年,拆除沿西湖城墙时,将钱塘门外的水城门改建为现在的圣塘闸。圣塘闸闸门原为木制,泄水口为明渠,1950年改为铁门和混凝土暗渠,1984年再由人力启动改为电力启动。该闸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闸上建有翘角飞檐的圣塘闸亭,考古发掘著名的白居易《钱塘湖石记》碑一通现在就竖立在亭内,碑上记载着他疏浚西湖的智慧。这里原是钱塘门外的官道,在唐代时离开杭州前往中原地区必经之路,当年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期届满,就从这里离开杭州,所以在此附近设置了一组惜别白公的群雕,重现当年杭州人民送别白居易的情景。
圣塘景区中间的那条小马路叫做圣塘路,临湖一带是上海知名商人黄楚九建造的豪华别墅群。院中有三幢风格各异、体量不等的西式别墅,如今这别墅群已作为杭州棋院和湖畔居茶馆的一部分。圣塘路西侧旧地名叫小车桥,是清代西河上一座桥,民国初年填西河成今日的武林路。据史料记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处风波亭就在小车桥附近。西河也叫北浣纱河,稍南曾有一座纪念岳飞的风波桥,而庆春路西端原又有为纪念岳飞之女银瓶而建的孝女井和孝女亭,现在全无旧踪迹。为表达后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特在圣塘景区内原址附近按宋代风格恢复风波亭,并重建风波桥和孝女井。
在圣塘路南口,有一座2.2米高的马可•波罗身着罗马式长袍青铜雕塑,乘着威尼斯的“贡多拉”,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这是因为在其《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可•波罗用大量篇幅详尽记述了杭州的繁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对杭州赞美备至。游记中所列举的数十个中国城市中,数杭州的篇幅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真实详细。杭州人建此像纪念,以表达对他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