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八)孤山探幽(下)

来源: 2012-02-11 16:31:2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另一种说法是更早的弘治、正德年间的杭州知府杨孟瑛就在孤山辟建四贤祠,祀李泌、白居易、林逋、苏轼。杨孟瑛是苏轼以后治理西湖的功臣,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杭州老百姓后来将他的塑像安放于孤山的四贤祠中,供后人祭祀凭吊,四贤祠因此改称“五贤祠”。不管是几贤祠,常有人甚至有外国使节前来祭祀凭吊,足见此时孤山知名度是相当高的。

        清代康熙年间为了皇帝南巡时,在杭州的居住,在西太乙宫原址辟建行宫。行宫占地面积很大,从南宋初隔了几百年,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各大园林的建设都重新兴盛起来,达到孤山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行宫有八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鹫香庭、领要阁和玉兰馆,体现了皇家的气势和造园技术。八景各有特色,且多数以植物景观为特色。如有以竹子为主题的竹凉处;有观春花的玉兰馆;有利于夏季避暑的绿云径;有以植物香味为特色的鹫香庭等。

        地方官员每年要报请拨款维护这行宫,到了不再南巡的雍正手里不厌其烦,就在此建了一座圣因寺,把行宫的日常维护交给和尚们打理。乾隆继位后也有六次南巡,康熙南巡是为了考察河工,乾隆则是以游玩为主,风尚为之一变,行宫装点更为奢华。《四库全书》修成后,除底本外,又抄录七部,按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的式样分别在北京、承德、沈阳、天津、扬州、镇江、杭州建阁珍藏。杭州的天澜阁就建在孤山行宫内。

        太平天国攻占杭州时,孤山的皇家园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文澜阁被焚,四库全书烧掉一半。现在的文澜阁是光绪六年(1880)重建,杭州人丁氏兄弟到北京补抄完整四库全书所毁的部分,现存浙江图书馆。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俞楼,是此前一年他的学生徐花农所建,后又由其友人彭玉麟重修增建,是座优秀的园林作品,为今日孤山一景。以金石篆刻见长在孤山山顶的西泠印社,也是个依山面湖构景精巧的古典园林。光绪二十九年(1904)成立西泠印社。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厂、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后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为首任社长。一时国内外篆刻名家云集于此,成为全国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的活动中心。“厂”读作an,不是“廠”的简体字,王福厂是西泠四位发起人中篆刻造诣最高的一位。西泠印社保存着历代碑刻、贴石、墓志、画像石等250余件。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为中山公园。

        门前湖滨有牌坊一座,是行宫遗物,原题“万寿无疆”,现题“日月光华”,语出《尚书》中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民国初年《卿云歌》曾两次被采用做国歌歌词,第一次为19134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第二次是1919年北洋政府把《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

        门口的两座汉白玉大狮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汉白玉作品。进门是一条林荫道,路尽头的石壁上镌有“孤山”两个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的两旁各建有一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石亭,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沿着石壁东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座宽大的平台,平台的东侧是有名的皇家园林“西湖天下景”,取自苏东坡诗句。沿着山石台阶而下,石板小桥旁有亭翼然,康有为题写匾额“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两旁柱子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种叠字诗或楹联是古典诗词中十分特殊的一类,不同的排列和标点句读,可以表达不同意思。如这幅十个重叠单字的楹联,据说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读法。

        孤山的西南端,白堤尽头是平湖秋月景点。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原来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南宋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种尘。”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龙王堂改建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又勒石建景碑亭于其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