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八)孤山探幽(上)
孤山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山高38米,面积三百亩,由侏罗纪凝灰岩构成。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浮出水面形成的天然岛屿。它虽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然而却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因孤处湖中而得名。后有白沙堤通往西湖东岸,把西湖分隔成里湖和外湖,从此孤山不孤,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白居易在《杭州春望》最后两句“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的自注中说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可见即使在唐代白居易那麽早时,连接孤山和西湖东岸的白沙堤建成的时间也已是迷案了。后来西泠桥建成,孤山更成为沟通西湖东西的要津。
从苏小小的故事可知,在她生活的时候,孤山已经有人居住,并且已有可通车马的白沙堤。南朝陈文帝时在孤山建造永福寺和辟支佛骨塔,应该开始有几分热闹了。不过隋唐以前还没有孤山这个地名,而是像苏小小是中所写那样,叫西陵。后到这里进香、游玩的人多起来,才有孤山这更有诗意的地名,诗人白居易、张祜、李贺都留有诗篇。孤山寺在当时的松林和杜鹃就有一定的名气,且有不少的杜鹃花品种,吸引游人及僧侣前来欣赏,直到今天孤山还种有不少杜鹃。永福寺入宋就改名为广化寺,但老百姓一直叫它孤山寺,和西湖东北的昭庆寺、南面的净慈寺(那时叫慧日永明禅院)以及灵隐寺合称西湖四大禅寺。
宋代林和靖隐居在此,孤山虽因此名声大噪,但毕竟还是幽静冷僻的地方。和苏轼同时的诗人宋代郭祥正的《西村》诗中写道:“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这个西村就在现今孤山对面的北山路上,这里隔水是孤山寺,东面稍远一点是昭庆寺,都是大庙,所以说“远近皆僧舍”。当时只有数家村民,附近没有集市,和尚吃素,鱼就没法出售,村前湖中没有菱藕荷花,湖边尽是芦苇,入秋满眼如雪的芦花。想摆渡到孤山得进村呼唤村民帮忙,此处就叫“西村唤渡处”,可见当时冷僻得连正规的渡口也不是。
西泠桥现在是机动车前往孤山的唯一通道,初建于什麽时候?至今未见有确切时间记录,下面据一些史料作推测。到南宋杭州成为“行在”后,西湖变得热闹非凡。周密在其《武林旧事》卷三中,追记宋孝宗淳熙年间游湖盛况时说:“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同书卷五:“西陵桥,又名西村。”由此可知到南宋西泠桥就已经存在了,西村不再是冷僻的地方,大致可以推定西泠桥初建于宋孝宗的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当时也常常写成西陵桥。孤山经过林逋、苏轼等人的努力,已是杭州有一定知名度的景点,已有皇家园林和道观。此时高宗年事已高,孝宗又是出名的孝子,建桥的初衷很可能是便于高宗巡幸孤山。
宋徽宗虽然是个坏皇帝,但总是把自己看作是爱老百姓的皇帝,比如每年元宵观灯,出宫与民同乐,还让卫士给前来观灯的百姓赐酒。南宋皇帝继承这个传统,所以尽管南宋,孤山由皇家道观和园林,并不禁止百姓前往游览,所以才会有《武林旧事》所记淳熙年间游湖盛况。宋代皇帝从宋真宗开始都笃信道教,宋徽宗还自称道君皇帝,高宗、理宗先后在孤山建造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和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此时孤山园林数量达到孤山园林之最,有皇家园林延祥园以及大量私家园林。
元代虽对西湖不加修整,前来孤山游览的人还是不少,著名诗人萨都剌仰慕林和靖,游孤山后曾留下诗篇:“先生胜隐得孤山,小艇沿湖日往还。自爱烟霞局物外,岂知名姓落人间。鹤无过迹苔痕老,梅自花开月影闲。表墓有铭祠有奠,高风千载更兼顽。”
明代尽管如《西湖游览志》所载:“孤山旧有广化寺、西阁、玛瑙宝胜院、竹阁、柏堂、万寿寺、西太乙宫等,并废”,前来拜访的人仍然众多。嘉靖年间曾两度入明的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上了孤山,亲自目睹了三贤堂说:“孤山乃林和靖隐处也。至今三贤堂岿然存。堂中塑白乐天、苏东坡、林和靖三像。所谓三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