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七)杭城扩建(上)

来源: 2012-02-03 18:09:2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在杭州城市的发展历史上,吴越国时期是规模空前的的扩建阶段。此时西府杭州的城市建设,项目繁多,有的放矢,成效卓著。各项基本建设项目,都经过全面考虑,缜密规划,而后逐步实施。前面说过吴越国的基本国策是“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所谓“保境安民”,即对外力求自保,既不发动战争,也坚决捍卫疆土,对内维持一方和平安宁。所谓“善事中国”,即对中原“正统”朝廷纳贡称臣,争取其支持,以牵制强邻吴国(南唐)。吴越杭州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来自这个基本国策:为保境修建城墙、城门、城楼,还在城内还设置六个军营屯地:白壁营(城南上隅)、宝剑营(钟公桥北)、青字营(盐桥东)、福州营(梅家桥东)、马家营(修文坊)和大路营(褚家塘),六营相互接应,以备不测。为安民除了改善城市淡水供应之外,还对联接各城门的街道、通衢、横跨各河渠的桥梁以及市场、房舍、城楼等等,进行了规划和修建。为“善事中国”,在陆路贡道被封锁之后,整治钱江中的险滩,凿礁石辟航道,发展海上交通来联络朝廷。

        早在吴越立国之前,钱镠就先后两次建造拱卫杭城的城墙。第一次是造西南部的夹城,据《吴越备史》所载,唐昭宗大顺元年(891)闰九月“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泊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从“版筑”二字可知,夹城墙是土墙,因此现在难寻遗迹。第二次是两年后的七月开始修建杭州主城墙:罗城。罗城西起今闸口以北的秦望山接夹城,向南到六和塔西,再沿江到今江干一带东至今东河西侧,转向东北到今艮山门一带,再转向西过湖墅南路夹城巷到宝石山,又沿西湖东岸、南岸达净寺雷峰塔,最后向南折回起点秦望山,其形如腰鼓,因此称为“腰鼓城”。罗城拱卫的是杭城城区,用城墙砖砌成,十分坚固,后世多次因战争部分颓废,又不断修复,直到民国时期完全拆除,湖滨公园就是原来杭城西面城墙旧地。修筑夹城、罗城是根据地形,采取依山傍水,顺势自然弯曲的布局,和传统规划成方正、对称的京城不同。罗城十座城门是:朝天门,在吴山下,今镇海楼;龙山门,在六和塔西;竹车门,在望仙桥东南;新门,在炭桥东;南土门,在荐桥门外;北土门,在旧菜市门外;盐桥门,在旧盐桥西;西关门,在雷峰塔下;北关门,在夹城巷;宝德门,在艮山门外无星桥,把整个隋唐时代的旧城包罗其中。

        接着钱镠命其世子元讙把城南凤凰山麓隋唐州治扩建为宫城,既考虑到凤凰山麓面江依山,水陆交通方便,形势险要,有利安全保卫等地理条件,也继承了隋唐以来杭州“南宫北城”(政治中心居城南,市井民居在城北)的基本城市格局。这个宫城叫做子城或牙城,有通越门和双门南北两座城门。这种布局在南宋进一步确定下来,直到清末。

        这些城门、城楼修得非常坚固壮观,如朝天门(原址在今鼓楼所在地):“规石为门,上架危楼,楼基叠石,高四仞有四尺,东西五十六步,南北半之。中为通道,横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东西阅门对辟,名武录,夷敞可容兵百许。武台左右北转,登石级两曲,达于楼上。楼之高,六仞有四尺,连基而会,十有一仞,贮鼓钟以司漏刻。”其它城楼大致类此,更不用说子城的通越门和双门了。

        钱镠规划了城中自南而北的中轴线,即城中大道,它就是后来南宋的御街和今天的中山路,千余年来未曾大变,至今仍在杭州城区中心,成为南北交通的一条主动脉。也规划有与中轴线成正交的横向街衢,形成杭州“丰”字形的街道格局。这种城市布局,成了南宋临安京城的基础,在杭州城市建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越时期的杭州,已经成为两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保证城市居民的淡水供应便成为刻不容缓而必须解决的问题。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江潮入河,对于原来的斥卤土地起到逐渐淡化的作用,从此可以发展农业,但这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杭州城扩大了,李泌所建的六井只够供应靠近西湖的西半部杭城居民饮用,钱元讙时又开涌金池,引湖水入城,由是“城中诸河专用西湖水,水既清澈,无由淤塞”。钱氏还在城内广开池井,最为人所知者有吴山北麓大井巷的五眼吴山大井、南屏山西麓法因寺的钱王井、凤凰山麓梵天寺的灵鳗井等等,上述地点都靠近山边地下水源并不咸苦。城北的西部,今下城区百井坊巷一带成陆最早,离江远而离西湖近,在那时地下水已不再咸苦,可以凿井饮用,成为当时居民网点新增最快的地段。最后凿井数目已多到无法统计,故有“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或“钱王百井”的说法,百井坊巷地名即得名于此。今延安路北段市科学技术馆大楼前所保护的石井“钱王井”,即为钱王百井中至今所存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