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四)白堤和断桥(下)

来源: 2012-01-14 16:48:1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现在的白堤,从断桥起到平湖秋月止,全长九百八十七米,宽三十三米,是杭城与西湖风景区连接的纽带。春天在白堤上漫步正是一年之中白堤最美丽的时节。一路熏风,二旁春水,三座小岛遥居西湖在右侧,七层宝塔傲立葛岭于左边。清波涟漪,山峦青翠,三两画舫匆匆回棹残阳里,百千游客阵阵笑声白堤上。只见垂柳婀娜,碧桃娇艳,恋人携手眉目传情情切切,举家合影天伦欢乐乐融融。或同窗相聚,抒壮志豪言震撼于天地,或朋友共游,寄深情厚谊徜徉在山水。或兄弟相约,颂棠棣诗章亲情溢言表,或夫妻比肩,续齐眉故事恩爱显人间,青丝白发,稚幼翁妪,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尽在春天的白堤。

        白堤上有两座桥,锦带桥和断桥,由西向东,先遇到的是锦带桥。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卷二中说:“锦带桥址旧有涵碧桥,在断桥西。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碑记其事,且为之图,久圮。”北宋是重建,可见此桥至迟在吴越国时期就已有了,也许再早一些白沙堤上里外西湖之间只有断桥一个通道。涵碧桥圮颓到重架这段时间如何人们如何通过白堤则不得而知。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讲到明孙隆修十锦塘时,在涵碧桥遗址架木为梁,改名为锦带桥。它由平板木桥变成石拱桥的时间在清雍正《西湖志》卷八中有记载:“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后甃以石,雍正八年总督李卫重葺。”民国十年,与断桥同时改筑石级为平坡,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八点一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五点九米石拱桥。比起断桥来,它的知名度差远了,许多游览白堤的人不仅不知道它的名字,甚至还可能没注意自己已经走过这座桥。

        断桥建于何时不见记载,和白居易同时的张祜有一首题为《题杭州孤山寺》:“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说明在白居易的时候断桥不仅已经存在,而且就叫断桥这个名字,由此更可以证明现在叫白堤的白沙堤决不是白居易修建的。明明是贯通的桥,何以叫断桥?许多解释都不令人信服。一说古时此处附近住有段姓人家,该桥是他家始建,故称为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这应该是借同音字编造的故事。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断桥上有亭是清代的事情,那时甚至还有门,可以关闭白堤。早不过吴越国时代,断桥才是一座有阳面和背面的石拱桥,再早一些,在张祜诗中的断桥是一座长满苔藓的人迹罕到的平板小石桥,哪来桥亭、桥阳面、桥阴面。所以断桥不断是件怪事,它和孤山不孤、长桥不长合称西湖三大怪。

        今日断桥,是民国十年重建的拱形单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虽经多次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断桥残雪”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题额“云水光中”,正写出桥、亭与四周的湖光山色融会和谐。“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就成了古已有之的感慨。每当雪后初晴,赏雪的人们便熙熙纷纷,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别有一种神韵,但雪景的著称却着落在断桥上,个中原因实在费人思忖。

        断桥的享誉天下,更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断桥因此而成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泠桥)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