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1877 — 1927),晚清民初的国学大师,早年治西方哲学,后转治文学,最后以古史研究终其一生。重读他的《人间词话》,可以发现:他剔发出来的关于中国哲学的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建构未来的中国哲学,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 中国哲学的中观思想,除大乘佛教例外,长期以来却以“蛰伏”的状态存在,并且像“道”一样似乎难以言说。从而,其作为认识论、存在论的深层哲学意蕴尚未完全彰显。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诗论的形式,将中观这一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的意义凸现出来,并且对其含义进行了深度挖掘。 王国维认为词贵“观”。他举清初词人纳兰容若的词为例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但观有各种观点,他认为词的创作以“中观”为上。中观是指既出入乎内,又出乎外。 最能体现王国维式的中观哲学观念的,莫过于他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辨析。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对于崇尚自然之美的王国维来说,他自然更推崇“无我之境”。然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样,毕竟也是人的一种在世方式。而且,这两种在世方式之间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人生的困境与终极忧患,与其说是在有我之境中种种人生的苦恼与选择,不如说是人既处于有我之境之中,却要去追求与实现无我之境的困惑。王国维分析了此种苦恼之成因,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以中观法眼观之,这里的第一境,乃俗境也;人在俗境中却想超越此俗境去追求理想之真境,故有“望尽天涯路”之叹。第二境乃处于真境中人也;然而,人到了此处却不免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因为它太不食人间烟火了,未免过于寂寞凄凉,所以只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到了第三境,人终于豁然大悟:真正的胜境并非要完全脱离俗谛,原来在俗谛中也能实现真谛,这就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前之所以没有发现俗谛中也能实现真谛,是因为没有真谛照耀之光;如今一旦“灯火阑珊”,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人”早就在我们身边。 王国维这字字珠玑意蕴深远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其中第一境界语出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语出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语出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世人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学的著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这就是中观的人生哲学。王国维这种中观人生观固然得益于其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义理的挖掘,从另一方面看,也与他个人中西合璧的精神历程有关。 
紫灵晶 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