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山居士的现世论,颇有见地。关于“顿悟”和“无我无所”,我的理解略有不同。
愚以为其实禅宗所提倡“顿悟”,本意也在于“假借世人能懂之话”达到度人的终极目的,这也是六祖慧能变革禅宗的意义所在。
对于“无我无所”,《心经》中讲了很多“无”或“空”,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不过我的理解,《心经》中所强调的不仅是指色,受,想,行,识的虚化(真空),还有其相对立的一面- - 即可存在于虚空的世界里(妙有)。所以,真空妙有,现世出世,大乘小乘,其实都是互为依存,互为转化,不须分割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请林居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