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笔下的孤女情结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
刚刚重温了琼瑶的几部作品,让我对孤女寻亲的主题与情结深具理解
以前很早就看她的电视剧。当年,她的书也一本接一本的看。 也不知道怎么个好法,但就觉得放不下。 她有些相关历史知识的硬伤,但无妨把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今天随便看了看几个电视局,全都围绕一个主题:女婴被抛弃。 青青河边草,雪珂,梅花烙,啞妻。。。她很多的戏剧有带有“ 弃女自怜”的情结在内。
这股男尊女卑的风气自古便有,从宫廷到贫民。 只要生了一个女孩就给扔在外面了。 大部分原因围绕基础家产以及封建世袭制度的这种中华文明里特有的 政治性。
书中该类女人大多家道中落,自幼过着悲惨的灰姑娘般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遇到如意郎君,回到原本富贵的日子。 结尾皆为大团圆。
但是这些女孩如果命大,被收养, 长大以后之道身世肯定会想找亲生父母的。不会怪父母心狠, 而能知道有这么个人就不错了。
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大家知道死了母亲吧?她被比喻为一颗小草。 这个小草寓意是如同草芥,被其父放在外祖母家里。其实和琼瑶的“ 青青河边草”的意思类似。而生了男孩通常被当作美玉。
其实琼瑶的很多不同阶级的角色和红楼里大小角色如出一辙。 曹雪芹是言情的鼻祖,对封建婚姻提出思考的作家。我姑且不已“ 反封建”的文革标语来评价。因为曹本身也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琼瑶则是延续民国时期的一些新旧社会矛盾的社会观念。
我们通常从表面只以为她的娘死了之后被外婆和两位舅舅收养。 但后面或许隐藏了一个事实:姑娘终究是别人家的。没有什么用处。 也不稀罕,老太太要走了就走了。也许想套个娃娃亲。 虽然林黛玉的父亲挺注重教育,因为没有男孩, 但是教育女儿也是精神寄托。但是始终顶多只是个素质教育, 类似贾府的姑娘,李纨,宝钗。 林的父亲把她送走表面看是老祖宗对于自己闺女贾敏的早亡很悲愤, 怪罪到姑爷头上,楞将黛玉带走。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依然是个父权社会。 贾母虽然被儿子姑爷们表面尊重,她其实决定权不大。
其实最主要还是林如海对于不知道怎么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儿得到只是 照顾。因为教育女孩子是母亲的职责。父亲通常只是大面儿上发话。 这里面包含了重男轻女的因素。因为他除了黛玉的娘之外, 还有其它几个老婆。大老婆没能生个儿子。作为长女, 确实黛玉比小妾有话语权,但有句俗语:“有了后妈就会有后爸”。 失去母亲的孩子在家里没法儿待。从亲情的角度,确实有点尴尬。
林黛玉特别爱吃醋其实也是从小见了太多妻妾间的矛盾。 所以说话嘴损。可能她母亲受了太多委屈。 她也对婚姻观念比较绝望。她被她家里遗弃, 其实对她最上心的并非她的父亲,而是外祖母和两个舅舅。 有些人认为此二兄弟或是无能,或是荒唐。但其实不然。 这两个舅舅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从小把她妈妈抱大的两位兄长。 这是真正的一家子。这两个舅舅一个刻板无趣,一个任意妄为, 但其实都是好人。只是因为外祖母不明智的偏心眼子, 兄弟二人有点儿僵,明争暗斗地争宠。 而老太太的小棉袄贾敏却那么年轻就走了。
其实因为林妹妹不守闺中给女孩定下来的“男女受受不亲”的礼教, 故而有些被人们看轻。而在那个年代,一个未婚女孩可以平淡无奇, 但在男女问题上必须不越轨。若有男女亲昵关系, 便被扣上一顶永无翻身机会的帽子。
但相反,宝钗有个哥哥,虽然薛蟠是个母亲眼中的不着调的儿子, 但确实有用,能撑起家里的事情。薛姨妈家里挺有力量的。 儿子再差,母亲也是靠着儿子。要不然艰难。 这个有个儿子作为支撑的母亲就非常有谱。当然也难免有些溺爱。
还有贾府这些个老少爷们儿,一堆纨绔,荒淫无度,不求上进。 但是就是因为是个男人,被女性百般的迁就。因为世袭官僚制度, 这群人势力遮天。
缺乏家长爱的女孩其实挺容易被呵护。人人有怜悯之心。 所以说实话其实黛玉姥姥家人是一种恩德。 另外她爸爸和贾政确实也有点想联姻的意思。 这点从她的母亲贾敏对于外甥宝玉的关爱可以看出来。 虽然血缘太近了点儿,但也并非一定不行。
中国自古作为农业社会,地主阶层注重宗族联姻, 特别多的亲上加亲。宗族联姻的本质就是产业合并,以及政治联盟。 所以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亲友频频结婚。上层社会尤为突出。 类似欧洲的贵族联姻。但是解放后, 政府为了大众的生物学意义的健康科学繁衍考虑, 法律上终止了近亲结婚。
我们现在社会的人无法想象出重男轻女的局面对女孩的负面影响。
让我们看看生于民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琼瑶女士笔下的那些凄惨的女性 ,她们几乎全部在婴儿以及早年被家庭抛弃。 这里反应了琼瑶幼年的一个问题:她的父母极度重男轻女, 导致她得不到足够的关心。所以一辈子寻找爱。
有些人诟病她,说她爱情三观不正。但其实她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 而甚至全部刻意带有瑕疵。 但这一份真实也是反应作家本人从礼法脱离的一种至情至性。 家长也不要了,家也不顾了,社会关系也不管了, 各种亲情都抛弃脑后,只为了一时的冲动。 其实也就应了红楼梦里面史老太君贾母所旁敲侧击提到的西厢记牡丹 亭里面的不良举动。但这些女人因为有个身份地位,而且看的很重, 并不追求爱情。而更多墨守成规的度过女人的三从四德的一辈子。
所以琼瑶的故事当中,时常有不少的安分守礼教,识大体, 具备忍辱负重精神的太太,少奶奶,姑娘们。 这些女人的传统价值观她也并没有否认。中国近代女性具有两面性。 一则赋予其家庭起到相夫教子的主内性, 二则是接触广阔世界之后寻找自我的自我价值实现。
过去封建时期规范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没有别的, 就是因为女人一旦读过书,变得有文化,有见识,有独立思想, 那就难以再以封建礼教的思维框架管理。不仅仅能够因读书而明理, 而更甚者渴望掌控权力。
精明世故的女孩子例如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也同样天资聪慧, 入世通达。她出生在儒商之家,也同样博览群书, 自然心里同样什么都懂。但是为了延续这个身份地位, 一直在压抑自己的真我。而琼瑶戏里也有一大群这种旧式妇女。 而这些女人在她看来也被善待和尊重。她并没有非黑即白。 这些大家太太一直委屈求全,迁就自己的丈夫而守住自身的本份。 而她也并没有忽视这些传统女性的优良品德。
虽然有些人对琼瑶的一些观点诟病。而且她的文字也有些稚嫩, 有些细节也经不起推敲。但我不得不承认, 这是一个有大情感博爱的作家。一个不简单的能够读懂人性的软弱, 脆弱,渴求,人性罪恶,忏悔,以及对安全感的追求的作家。 她是通透的,读懂了人性最深的内涵。并且她明白人的两种活法, 表露真实自己以及掩盖自我而为他人做嫁衣裳。 有人说她是写儿女情长的小女人,但我看到的是她是有大情怀, 悲天悯人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