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一下胡兄提的两个问题。
1,胡兄所谓管仲之仁,大概取自下面的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默山以为,孔子原话是“如其仁”,意思当是其仁如是。如果钻字眼的话,不能得出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的结论。但从另外角度讲,孔子这样说,也说明了孔子对才(能)的看重。孔子讲过:我欲仁,则仁至矣。也就是说,他不追求完人。管仲以前所为有可鄙之处,但在其后显能,于万民立下大功,从这个角度讲,孔子肯定的是(有管仲特色)的仁,是特例。孔子度人,有既往不咎的先例,欲仁则仁至,说明孔子看重的是此心,非彼心。而孔子的严格,也在于此刻,不在于过往。
2“才”是否可以理解为努力。天资不足的人,通过努力同样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资,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
个人以为,“才”理解成为努力是不恰当的。才(能)是表状态的概念,而努力不是,所以二者没有交集。孔学有功利性,而世界也有功利性。现实如此,这是不以人的感情色彩而转移的。。
我的下篇回头会贴到自己的博客,就不放这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