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知事的“免费代言”- 阮永松(ZT)
我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些共鸣,不是指中日关系。特此推荐。
东京都知事的“免费代言”
阮永松(上海)(2008-08-14 联合早报 观点版)
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以下是他接受采访的内容:
问:您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印象如何?
答:我切身感受到了13亿人口大国的壮观场面。开幕式将中国古代的打击乐融入现代元素,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追求现代,令人耳目一新。或许中国很擅长人海战术。不过,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他们待人亲切,彬彬有礼。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还要为残奥会无偿服务。虽然人们对中国的体制多有批评,而且我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过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这一点与日本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令人羡慕的。不过,我感到奥运会上供应好吃的东西太多,我觉得可以简单些。
问:在日本举办奥运会是否也会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答:应该是。不过,日本和中国国情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年轻人很可怜,虽然他们青春年少,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光在网上聊天,是无法真正沟通的。他们是在逃避现实。现在日本年轻人都不谈论国家大事,日本文坛也是如此。
这哪里像是一个“右翼分子”的发言?这简直成了开放中国的免费代言人了。我看了这则报道,内心里感触良多。
置身中国 态度大转变
诚然,石原慎太郎过去对中国批判很多,他的有些历史观、价值观也令人无法接受。就因为这个原因,结果双方互不往来,连正常邻居往来的机会都放弃了。这次中国政府高瞻远瞩,不计前嫌,邀请石原知事出席奥运开幕式,让他接受了一次文化震撼:中国人民并不是龇牙咧嘴、盛气凌人的老虎,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勤奋上进。邀请不同政见的人出席开幕式,需要勇气和自信。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
我到日本出差的时候,曾经悄悄询问一些出版界朋友:为什么东京市民多次选举石原慎太郎担任东京都知事,是不是东京市民普遍都是鹰派?日本朋友说,他们也并不赞成石原的鹰派立场,日本学校有采用教科书的自主权。右翼教科书在学校中采用的比例非常小,还不到1%。在治理东京大气污染方面,石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东京哮喘病人争取权益,强力要求三大汽车厂提高环保标准,减少尾气排放,应该说还是有一些魄力的,当然他也有不少缺点,人们只会选他做地方领导人。
假如石原这次不是亲自来北京,他不可能说出赞美北京开幕式的话,也不可能对中国青年刮目相看;假如他不来北京,中国青年在他眼里或许就只是一群疯狂反日的愤怒青年。假如我不去日本出差,可能认为日本学校使用的历史教材全部都是右翼教科书。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接触,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值得发扬的“奥运年经验”
对待不同意见的人,维持正常的邻居往来关系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立场)。日本是邻邦,中国的长处或许就是日本的短处,而日本的长处却是中国必须认真吸收借鉴的。中国目前创造GDP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7.2倍,可见资源浪费的情况很严重,技术革新的潜力很大。在制定能源政策时,中国就应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效率和技术开发等问题。如果在环保、节能、安全管理、贴心服务方面能吸收日本的一些优点,学别人之长,创中国之新,插上翅膀的巨龙会是怎样的前景?
僵化单一的吵架、论战、抵制、封杀只会增加敌意、扩大距离。只有对话交流、求同存异,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存共荣。处理国际关系是如此,处理大陆内部问题时,也可以如法炮制。政府与人民之间、各阶层之间也只有通过公开对话,才能化解矛盾,增进信任,实现和谐。对台湾,也可以邀请不同党派、不同主张的人士登陆交流,让他们看一看大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对于他们的一些批评也可以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必大惊小怪。
台湾固然有言论自由,也不乏浅薄的口水战和悲情戏。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能感受台湾相对进步的一面,也了解到台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以及效率低下的一面。台湾人来大陆或许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出大陆的不足之处,但也能感受到大陆改革开放黄金三十年中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奥运之年留下很多值得肯定的创新经验,值得中国政府和民间认真总结。比如开设奥运游行示威公园,让不同的声音有了宣泄渠道。实践证明让各种声音提前发泄,各种矛盾暴露在初始萌芽状态,提醒政府尽早解决,比掩盖问题、积压矛盾导致事后爆发大规模群体骚乱,社会成本小得多。如果今后以这种开放、大气、透明、自信的气度处理内部各种问题和两岸的问题,中国将会焕然一新,它的崛起谁也无法阻挡。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浅谈文化差异 |
• | 敬告读者 |
• | 天秤座的爱情观 (抄来的,很准) |
• | 纪念双规结束 |
• | 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