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写第一流作品
《亚洲周刊》江迅/中国留学生以英法德等语言写小说,写出让西方人惊艳的一流作品。
语言是一堵‘大墙’。从‘边缘’走向‘中心’,是华裔移民或旅居作家用‘获得语’,即非母语写作的动因。移居海外的华裔作家队伍日益壮大,有美国的裘小龙、李翊云、闵安琪、严歌苓、范袆,法国的戴思杰、山飒,英国的郭小橹、张戎、薛欣然,德国的罗令源等。
诗人裘小龙爱看推理小说,一九八八年去美国,九五年获比较文学博士。二零零零年裘小龙英语原创推理小说《红英之死》在美国出版,后《纽约日报》评选的年度十本最佳小说中,《红英之死》名列第二;翌年,裘以这本书获美国两大最高推理小说奖之一的‘全球推理小说奖’。这位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说:‘推理小说在美国看的人特别多,写的人也多,确实有竞争。我得奖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写了当代中国,而我写的,和他们想像的中国不一样。我不仅仅在写推理,还描述了社会和文化。'
三十五岁的旅美华人李翊云,以英语原创短篇小说,二零零三年起在《巴黎评论》、《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发表,零五年结集《千年敬祈》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国际作家协会海明威小说处女作奖,被英国老牌文学杂志《格兰塔》评为美国杰出青年小说家奖。她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随后赴美,并获得艾奥瓦(爱荷华)大学艺术创作硕士。
五十一岁的闵安琪生于上海,一九八四年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她以八年时间创作了成名作自传体英语小说《红杜鹃》,此作被《纽约时报》评选为畅销书,先后在四十多国家出版。
戴思杰是电影导演,写小说只是副业。他一九七七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八四年去法国深造,毕业后执导了多部法国影片。他创作的法语小说《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在法国热销。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狄先生的情结》获得法国文学大奖费米娜奖。
女作家罗令源本来就读上海交通大学,九十年代移居柏林,长篇小说《中国代表团》、短篇小说集《夜游莱茵河》获德国评论界好评,短篇小说集《你给我从五楼上滚下去》,获阿德尔伯特—冯—察米索文学促进奖。说到以德文写作,她说:‘我读过不少德国人以及欧洲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总感觉其中少些什么。这并非因为他们错误描写了中国,而是我发现我所经历的要比这更多。’
在这一非母语写作的华裔作家群中,郭小橹的《中英情人简明字典》、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山飒的《围棋少女》、薛欣然的《中国好女人们》,都获得外语世界读者如潮好评。
获得所在国文坛认同的还有用中英双语创作的严歌苓等。二零零七年,年仅十三岁的范袆推出英语小说《剑鸟》,出版后连续七周登上《纽约时报》儿童文学畅销书榜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