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首席记者
噩耗传来,极度悲痛。著名老报人陆铿的新闻路走到了终点,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百姓》的作者之一,今天特别转载高伐林先生一文,对陆老表示沉痛的哀悼。
谢盛友 编按
德国班贝克,2008年6月23日
谁是陆铿?“一言丧邦”??
“永远的首席记者”陆铿走完一生新闻路
【 By: 高伐林】
年近九旬、旅居加州旧金山的著名老报人陆铿的新闻路走到了终点。
2008年6月8日下午,陆铿在家跌倒,几天后入院。先住在加护病房,后一度病情有所缓解,转到普通病房;但最近医生又下达病危通知,终于因肺血栓在2008年6月21日晚7时05分去世,享年89岁。他多年的伴侣崔蓉芝女士一直守护他,他的弟弟和三个孩子也都赶来。
陆铿,号大声,云南保山人,生于1919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助理编辑兼播音员,是中国最早的广播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中国驻欧洲战地记者,抗战胜利后升任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并兼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1944年与人在重庆创办《新闻天地》,1949年与人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任发行人。
陆铿堪称中国新闻记者这一行当中的“祖父级元老”,一生以“新闻自由”为志业,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与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皆发生冲突:《天地新闻》被封,首次下狱,为于右任、阎锡山所搭救;1949年12月,他决定在日本办报,经香港返回昆明接家眷时身陷共产党大牢,1954年才被冰心等人担保出狱;但随后又因言论而被判刑10年,而后加刑,一直关押到“文革”结束,七十年代末才被释放。
后赴香港,在中文大学和树仁学院新闻系任教,1981年与胡菊人合办《百姓》半月刊,直到1994年,同时每周为《信报》撰写专栏。
陆铿复出并来到海外之后继续从事其新闻采访事业,震动最大、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就是他采访胡耀邦引发轩然大波。
1985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了时任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和纽约《华语快报》发行人的陆铿,进行了长时间坦率交谈,论及对台用武、评毛、人事变动、新闻自由、魏京生、人权等等敏感话题。
陆铿根据录音整理出两万多字的《胡耀邦访问记》,发表在6月1日出版的《百姓》半月刊上。外交界、政治界极度重视从采访中展现的中共领袖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新闻界则对采访者赞不绝口,认为可算新闻采访的经典之作。
可陆铿可万万没有想到,这篇采访记竟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胡耀邦1987年初被逼下台,罪状之一就是“接受陆铿访问,泄露国家机密,并听任陆铿肆意攻击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陆铿后来详细记述:“胡耀邦见到《百姓》的大样后曾提出七点,请多修订,而被我拒绝。”
陆铿说:胡耀邦阅后希望改动的有三处属于实质性修改:一处,是陆铿提及王震是胡耀邦的“浏阳同乡”,胡耀邦说:“他是北乡的我是南乡的。”陆铿说:“那是南北呼应。”胡笑答:“也可能是南辕北辙。”胡耀邦建议这句删去。第二处,是陆铿谈到胡乔木“文革”中表现不好,“特别是‘批邓’中表现得很不好啊”,胡耀邦情不自禁地说:“哈哈……你们的了解很细致嘛,哈哈……(他)说了些言不由衷的话”。胡耀邦也要求删掉。第三处,牵涉到军队和邓小平:“照顾到军内历来的论资排辈习惯,就让他(邓)兼任(军委主席)了”。这非常犯忌,胡要求删去。
但陆铿最后决定不改,导致杂志出版后,胡耀邦受到很大压力。陆铿后来说,“事后反省,这样做,不是对一个像胡耀邦这样没有心机的人应取的态度。严格地说是一种欺人自欺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至少是良心的谴责。”
1982年陆铿接受访问和发表文章说蒋经国“身体不好”,“建议不要连任总统”,结果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不得“登台”,过了八年,1990年才终于解禁;又因批评中共“六四”镇压,被北京当局列入黑名单,不得“登陆 ”。他自我调侃:“千古奇观:一个人上一边黑名单已经不容易了,我还上了两边的黑名单!”他在德国汉堡演讲时说:我用八年抗战精神,抗下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再用八年,相信能抗下共产党的黑名单!
结果“六四”过了两个八年,他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才被允许回到大陆,曾到云南老家探望,了却了多年心愿。
卜少夫给陆铿祝寿题过一联:“爱恨心胸一沧海,去留肝胆两昆仑”。被认为是相当贴切的评价。
陆铿著有《麦帅治下的日韩》、《胡耀邦访问记》、《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人间佛教的星云》、《陆铿看两岸》、《别闹了,登辉先生》,《陆铿回忆与忏悔录》等。
陆铿伴侣崔蓉芝是台湾旅美作家江南的遗孀。江南因写作《蒋经国传》、《吴国祯传》,1984年被蒋经国手下人指使“竹联帮”杀害。陆铿震惊之余,凭借新闻记者的洞察力,在接受访谈时冲口而出:不是仇杀,不是财杀,不是情杀,而是政治谋杀!他在纪念江南座谈会等活动中与崔蓉芝相识、相爱,相互扶持,一路走来。
笔者曾于2005年采访过陆铿,当时他说:“我没有奢望,只希望再活四年!”——活到九十岁。这位“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想活到“五四”九十周年,活到“六四”二十周年。他是否能如愿?
不管怎样,笔者记得陆铿曾充满信心地说:“下辈子,我还是要当记者。”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永远的首席记者 |
• | 两岸关系发展尚存在的变数 |
• | 专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巴赫(zt) |
• | 大陆禁止以旅游名义办两岸交流 |
• | 巴黎细雨:斗胆谈老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