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与您说的,不矛盾,随着三大战役势如破竹,1949年,本来就左倾潮流的文艺界已经准备好在文艺作品上为“新中国”做
铺垫工作。不只是“二泉”。例如上海电影界让上海的蒋伯英、袁仰安等电影界老克拉去香港创办大中华影业、长城影业等,广招人才,在香港铺开左翼国语电影制作产业链。前几天我还在唱坛演唱了即使现在的作曲家也很难达到其水准的,“新凤霞”先生的爱人,写出“风雪夜归人”的神童剧作家吴祖光先生1949年在香港执导的,周璇主演的聊斋故事喜剧歌舞片里一曲“莫负青春(月下佳人)”主题歌,神奇地把中国华北民歌(梆子腔)与当时很新奇地战后流入中国的时尚爵士蓝调完美地融合起来,这首歌就是吴祖光作词、周璇唱、大名鼎鼎的民国流行音乐第一作曲大家陈歌辛珠联璧合的。我个人向认为,周璇、李香兰与她俩各自的团队,创造性比邓丽君及其团队还要高,艺术水准是拉开的。
【心跳万圣节】耳目一新的周璇:《莫负青春》+《歌剧魅影》插曲两首(英)https://bbs.wenxuecity.com/ktv/253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