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成熟了

来源: 2008-05-18 02:45:4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中国网民成熟了


● 叶鹏飞(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5月11日下午,北川中学高三班在学校操场举办一场师生体育竞技活动。他们在明媚的春夏之交,尽情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物理教师唐国平把当天记录着师生欢快嬉戏的照片,贴在自己的博客(http://space.scol.com.cn/tgp1963/)上。

  唐国平老师在博客说,举办这场以体育锻炼和娱乐为一体、“别开生面”的师生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消除疲劳,调整心态,让他们准备好大学入学考试。

  24小时后,突如其来的7.8级汶川大地震几乎把北川中学夷为平地。新华网16日报道,救援队在15日夜晚才救出一名幸存学生。

  报道说:“这是北川中学教学楼垮塌进入第四天后,北川中学搜救出的第一名幸存学生。”

  一位浏览唐国平博客的网友叹息说:“看着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一直在想:要是推后一天搞活动该有多好啊!”

集体疗伤的平台

  据《新京报》报道,单16日一天,就有20万网民涌入唐国平的博客,写下近千条祝福留言,祈祷师生平安。报道说,唐老师至今下落不明。博客最后登陆日期是地震当天。

  面对这场惨绝人寰的巨大灾难,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民众集体心理疗伤,相互慰问取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每一个被汶川大地震重创的中国人不再感觉到那么的孤单和无助。网友“都是眼泪”悲痛地表示:“心里好多恨哪!恨谁呢?怎么恨!”

  网民自发组织了小群体相互打气。《深圳特区报》说,在顺德工作的四川人小方与顺德人小刘是好朋友,他们都加入了一个网络小群体:“在没有亲人消息前,QQ群上的100多个四川老乡就是我最亲的人,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我要和他们一起渡过这个难关。”
互联网不但是个疗伤平台,在转瞬间也变成网民远距离救灾的重要工具。

  灾难发生后,虚拟世界迅速动员,各类捐款献血的呼吁不断,流动捐血站的位置和各个主要慈善机构的捐款账号,被热心的网友转贴在各大网站。

  一个叫“燕赵稀有血型联盟”的组织在震后次日便在各大论坛上发帖,呼吁灾区当地的医院尽快与他们联系,希望能帮助稀有血型的伤者。

  《新快报》报道,联盟负责人陈景峰说,联盟在全国共有会员856人,由于血型稀有需求不大,一般会员不会主动捐血。他们在地震当天已经安排三名会员去西安,救助被震倒的墙砸伤的女士,希望能有更多的血液中心主动与他们联系。

  由于部分灾区信号不通,为了协助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四川人与亲属取得联系,很多网站也自发设立“寻亲”服务。搜索引擎“谷歌”(Google)利用自身强大的搜索技术,在天涯来吧、百度贴吧、搜搜搜吧 、新浪网、网易等论坛和网站搜索寻人信息,并专门提供了寻人搜索通道以及向家人报平安的服务。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内地网民数已经达到2亿1000万人,超过总人口一成;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一个分布极广又紧密联系的平台,在大地震发生后发挥了重要的资讯流通功能,也让无法亲临灾区救难的民众能够略尽绵力。

  救灾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次就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流动。在地震后的5天,网络上就出现世界卫生组织《灾后疫情分析及防范》手册中文全译本,以及要求网友迅速打印分发到灾区的请求。

  主流媒体也注意互联网的有用资讯。《新京报》昨天的“网友心声”栏目就刊登一名唐山大地震生还者的文章。这名一直联络不上红十字会的网友提醒说,被掩埋者长时间窒息,并不一定已经断气,挖出后可以对身体洒水。他的哥哥当年从废墟中被挖出时已经没有呼吸,但被震后的大雨淋了10多分钟后却恢复生机,希望网友向灾区传播这个经验。

  网民的智慧也表现在对灾难的深谋远虑。地震后几天,互联网上已经在参考日本神户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美国卡特琳娜飓风灾后的重建经验;也有网民主动提出要翻译外国相关资料供当局参考。

不法分子乘火打劫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一个方便的工具,互联网在关键时刻同时照耀出人性的光辉和龌龊。在千万网友心系灾区,主动用各种方式帮忙出力的同时,也有不肖分子试图利用灾情,在互联网上趁火打劫。
  大陆媒体报道,警方已经在各地抓获不少利用民众乐捐赈灾,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诈骗的骗子。“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在15日公布举报热线号码和网址,呼吁民众一起监督。

  《信报》引述金山毒霸反病毒监测中心说,有不法之徒借灾情进行病毒传播和网络诈骗。在一些论坛社区,日均十余万发回帖中,夹杂众多关于地震灾情的实况视频与图片的不明链接,点击后电脑随即中毒。

  监测中心工程师也发现,一个仿照腾讯网慈善频道,利用爱心捐助诈骗钱财的钓鱼网站,其公布的募捐账号其实是私人账号。

  但是这些坏人毕竟还是少数,大灾难具有难以名状的心灵升华作用,平时龙蛇混杂的中国网络世界在5月12日后,一夕间似乎成熟了许多。

  向来一有争议便板砖齐飞,骂声不断的中国网民,在灾难前表现出极大的理性。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一些传言一看便知是假,不必理会;有网站更主动发出“抵制谣言”的呼吁,要求“谣言止于智者”。

  具有独立、分散、多元、个性化等民主特质的互联网,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协助政府赈灾救援的巨大正面能量,同时其颠覆性本质也一直让中共当局戒慎恐惧。

  在赈灾救难的同时,网民并没有放弃对当局的监督。中国政府在灾后黄金72小时婉拒外国救援队,使得焦急的网民强烈呼吁当局改变主意,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危及时刻,快速地纠正了官方决策的偏差。

  有网友针对官方“灾区道路不通”的说辞表示:“是的,目前通往震中汶川的路还没通,但这次地震受灾范围很广,并不是所有的灾区车辆都不能到达。外国救助队就算进不了汶川,也可到别的灾区开展救助行动。”

  近7000所学校被震倒,师生伤亡惨重,更激发网民追究官员责任的义愤。建设部和教育部的官员已经公开表示,事后将公开查究“豆腐渣校舍”背后的渎职或贪污。
 其他如要求公布捐款支出用途;地震预警,事前是否有瞒报的问题;四川境内众多水坝在震后的安全隐患;甚至绵阳核子设备会否发生泄漏,都成为网民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从经验判断,官方不会轻易放弃控制网络言论的企图,但这次中国网民的集体表现,再次展现了虚拟世界自由不羁,不受驾驭的顽强生命力,为开拓今后民间舆论的空间,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