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刍论"辐合"现象与"禁忌" ZT
当前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刍论"辐合"现象与"禁忌"
当代中国建筑师是幸运的,因为历史赋予他们的机遇是前辈建筑师从未有过的。20年巨变,社会观念发生了10大变化;出现了15个独立阶层;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中国的发展,世人瞩目。然而,12亿人口仅拥有的约12万名建筑师,走过了曲折的20年历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钟灵毓秀,建筑师们挥洒自如地拿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良莠不齐。一个很不错的保险单,在开发商的旨意下往往被改得面目全非,动辄得咎,四面楚歌;效仿国外的某些新建筑,则又是"数典忘祖"。面对商潮滚滚的市场,建筑师只好揉东南西北"大菜"之技为一体,什么"菜"都去"烧",出现一些东鳞西爪的作品在所难免。
科学技术对建筑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新技术,缩小了各国人民之间距离,促进了世界文明向一体化演进。有人指出,当今如同住在"地球村"--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人文、自然生态系统大倾斜时,正在"写仿"的建筑师,自然是招架不及,因为"仿"已经换代了,不合时宜了。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本是"投桃报李",但我们往往将其视为繁文缛节,不愿作深入学习。种种原因造成自身设计水平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差距。
在既定的人文、自然环境条件下,出色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作品都是精品,如流水别墅是时代产物,属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更属于人类,是极品。但精品不仅仅是指那些高、大,耗费巨资的建筑,更包括那些大量性的建筑。小建筑,只要有创造性发挥,就应冠以"精"。对不符合建设部所提三个效益的大工程,应组织专人加以剖析,以供借鉴。
当代中国建筑师更需要支持和理解。培养精品,宜从"创造感情学"着手, 它来自于一个具体的社会。当前重要的是增强建筑师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
当代中国,有建筑精品吗?它们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实例中,有最大度的都市--北京;最精致的都市--苏州;最说不清的都市--广州……这些作品都是符合国情的。
二
文化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多为人类学者所研究。在一些国家,人类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变成文化人类学。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又为人类所承受。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虽侧重于从精神文明论述文化, 但还是认为,文化史是自然史的组成部分。对文化之注释,已在140种以上, 但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文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综合。综合,可理解为一体、二元互补,或指人类的能力,但它是体现在具体事务中的。在人类首先树立起的善恶标准面前,这里只能是褒义。人与自然都具有生命,都存在不平衡状态,这也是发展的动力。所以,建筑文化是一个系统--建筑文化生态系统。它和通常所言自然生态平衡一样,只是瞬间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人类文化的本质是相同的,由于诸多因素,其表达形式却又各异。如人皆有七情六欲;近代心理学则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这些文化现象是人类共同的。
首批派往西方的留学生、清末闻名思想家严复先生,是最早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的学者,1902年发表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提到:"英人无事不与中国相反,论国政则民及君,论文学则右而之左,论书卷则始底而终面,论饮食则先饭后酒,盖其用居于地轴下,所载者地下之天,故凡俗制度颠而倒之也";"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谓"中体西用",应理解为全方位学习西方有价值的事物。
由于文化的碰撞,民族会失去个性吗?否。
三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社会、民族、地理、时空等等。问题的另一方面,创新不当,又会带来不幸。
20世纪初,弗里德里希·拉策尔过分地强调了文化的传播、转移、借用,尽管遭学界全力反对,但这一规律还是保存下来。"播化"是冷漠,还是热情,不一而足;"涵化"是抵制;"融合"是化学现象;"创新"是高层次和高品位,是吸收和消化。
播化-涵化(移植、嫁接)·融合·创新, 称为BX现象。涵化以后的各过程可能出现精品,但其品位是不一样的,这样才会有后浪。
有所不知,然后知;有所畏,然后不畏。建筑师必须面对这一现象,作出创作感情上的培养和选择。日本平安京城总体规划上最初对照唐长安城,是移植,而在其后的建筑创作则表现为与唐建筑的融合和创新。有趣的是,20世纪80年代,它又跨洋返回故里西安,成为西安的某些"仿唐"建筑。这是发生在东方文化圈内的现象。 图1是嫁接现象实例。总体上讲,图2是一种移植。 图3是中国古建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实例。出自美国人史密斯之手的上海金茂大厦,说明重形而上的中国文化,亦为美国人所欲为(图4)。 所以BX现象具有逆向性,而且是多向逆向性,布满了理性,布满了浪漫。
流水别墅是在1936年完成的,当年赖特已是69岁高龄。国内亦然,吴良镛先生亦是高龄获国际奖;完成和平宾馆设计时,杨廷宝先生也上了50岁。在北京、广州,完成80年代成功之作的建筑师,大约都在50岁以上,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名列220人之冠的悉尼歌剧院获奖者、丹麦人伍重,虽是青年建筑师,但究竟前者居多,后者为少。90年代,国内各大院青年建筑师已占90%以上,这是因为断代所致。老、中、青有机梯队不可忽视,建筑治理、教育均需要反思。只侧重完成平方米,最终将失去优势,移植成风亦然。对8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成功之作,多用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连锁、互换之现象去剖析,可能会获得更多收益。
四
辐合是文化比较现象,也是力学现象和哲学词语,其实质是殊途同归,指在不同时空中各民族都想到一起的事物,即车轮子现象(图5,6)。车象形在《金文编》中共收22个;另外,克雷特象形字中亦有之。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及大约公元前7世纪以后周代,都产生了具有围合意念的住宅平面,其中都融入了单位、私密、防卫、气候等因素的考虑,中国更有儒学之注入。假如把天坛的椽子作一水平投影,也是一种辐合现象。七情六欲、人的五种基本需要、"驱力"-"动机",亦然。"辐合"确实是文化学词汇。
建筑创作中广泛存在这种现象。美国考恩·派德森建筑师在DG银行综合楼创作中,成功地勾画出一个酷似车轮的形象,放在建筑师顶部,恰到好处,真是生花妙笔之作(图7)。 此物属象形思维?分析思维?点、线、面、体?光、影?向市中心莱茵河致敬?造型漂亮动人,与古建环境也是对比之中求呼应。这样的构思,在新加坡金融区有之(建成);在北京、武汉有之(图8,9);在西安见过两个,有一个正在实施。同样,DG银行入口那个向上的弧段(体),在上海、台湾以及上述各城市建筑中亦均有实施。
首先,这是一种辐合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单说是"抄",不贴切,亦有可能是市场因素,是出于迎合房地商之喜好;怕的是"指鹿为马"--设计权告吹?不一而足。融合-创新的难度亦表现在这里。不过可以说,播化20年了,融合与创新时代已经开始。
当代文学、绘画、音乐……知识侵权案例较多。建筑创作权没有立法,需要立法吗?立法,就有一个定位问题。
禁忌是玻里西尼亚词汇,罗马、希腊、美洲、非洲都有相似词语--崇尚、禁止。闻名心理学者弗洛伊德在专著中,论述了这个问题:"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这实在又为创作者带来牺牲,但与"意识"接轨,又会带来自觉。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客观地存在一套法则。但凡有独创的人,都是有法亦无法,问题在于社会的认可。建筑创作失去个性亦难有品位。兵马俑复制品,可以比比皆是,但只有真品价值连城。假如大型公建都雷同,会无个性。然而,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从总体作些文章--"万绿自为天",未必无个性,范例已倍出……
五
"地球村"虽是夸张之词,面对国情和科技,我们既要坚持工业化,又要面临环境的挑战。这是建筑文化生态系统之本。笔者吃惊地发现,"兵营"和"方盒子"失掉了褒义的记忆是误导,使我们失掉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宝,在更多的情况下,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群体性。这又意味着个性的消亡,香港是个典型范例。
BX现象实际是一种规律,它涵盖了古今中外。那么多断代史,实际上是一种传承,"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建筑师需要勇气,过了模拟期,就会进入创新期--对中国固有文化之汲取,而不是复古。
"继续中国传统建筑",这可能是一种误导,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逆反。 太史公所言五帝时期的思想,才是中国固有文化之源。滚滚商潮中的某些房地商, 多么像萧何之"非壮丽无以重威"?某些城市的空置量达70% (平均闲置率已达15.99%),其绝对值又是多少倍的未央宫,实在浪费。万幸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已出台。
优秀工程(设计),宜多强调一些它的突出点;过求完备,则不客观。这是精品辈出之路。精品属于一个具体时代。21世纪,中国新建筑定会走向世界,也是中国建筑师走进"概念"设计时代。
管窥之见,同仁指正。□
[1] 曾建国,俞志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