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芽笼才是真正唐人街?

联合早报 (新加坡)
By 赵琬仪 2009-09-21

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芽笼才是真正唐人街?


熟悉芽笼的“芽笼人”也许会告诉你,芽笼才是狮城真正的“唐人街”。今年1月,新加坡的英文生活杂?“IS”曾以“Gong Xi Geylang”(恭喜芽笼)为封面故事,宣称芽笼成为新的“唐人街”作为卖点。

岛国最早的“唐人街”是具有历史印记的牛车水。如今芽笼因为房租廉宜,生活方便,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国、印度、孟加拉等地的外国客工,以及一些经济能力一般的外来移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芽笼“唐人街”的说法并不准确。但是,芽笼最近几年出现的三多∶火锅店、手机店、网吧,以及不断涌现的华文招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说法背後,有一定的依据。

《新汇点》在8月24日报道了牛车水的变迁,这一期继续带你去看看芽笼,在外来移民和客工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有些什麽变化。报道 赵琬仪摄影 龙国雄“芽笼人”说芽笼

台湾永和豆浆油条大王专店老板董戎接受《新汇点》访问时说∶“在芽笼聚集的中国人之多,超过牛车水。这一条街(芽笼路)都是中国人。因为老板在芽笼租房子给他们住。”他指出,芽笼的房租,一间房间设4个床位,一个床位是160元。

董戎(50岁)原是台湾人。他的父亲在台湾永和市做了40年的烧饼油条,经营当地两家著名的豆浆油条店。1986年,27岁的董戎受邀来新加坡传授油条烧饼的厨艺,授艺地点便是坐落在芽笼的本地第一家台湾永和油条烧饼专店。随後他接手了生意,自此在芽笼做生意、生活超过20年。他在199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网吧顾客群不小

芽笼网吧之多,说明了这里有一群为数不小的顾客群。“网吧”是沿用中国的名称,指的是提供上网服务的专店。

从芽笼27巷往下走,15分钟的步程有超过10家网吧。它们有的设在手机店旁边,有的设在咖啡店楼上的二楼店铺。据非正式统计,芽笼地区的网吧超过20家。这些网吧多是24小时经营,晚上到清晨还设优惠价,吸引网民通宵上网。

董戎说,芽笼几乎每一家网吧都设有QQ工具。这种聊天通讯程序主要是中国人在使用,反映了中国人使用网吧的普遍。

陈亨利最近在芽笼开了一家网吧。网吧设在一楼手机店後面,手机店也是他的生意。他说∶“上网吧的主要是客工,中国人、印度人、孟加拉人都有,也有外国游客。客工需要上网联系家人。”

中国国货超市总经理何纪仁(35岁)是新加坡人,9年前开始在芽笼经营资源回收生意。他列举芽笼近年的变化∶“芽笼以前是马来西亚人聚集的地方,所以有不少煮炒摊。现在煮炒摊越来越少,而整个芽笼只有两摊卖鸡饭,就在17巷和27巷。至於杂菜饭熟食摊,现在卖土豆丝、海带、番茄炒蛋┅┅都是中国人喜欢的菜色。咖啡店里卖中国食品的熟食摊也越来越多。芽笼的手机店特别多,它们也是看准中国客工市场。至於兑钱的服务,反而是牛车水比较多,因为那里提供的汇率较好。”中国货品有市场

何纪仁告诉《新汇点》,由於看到在芽笼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於是2006年他就在芽笼27巷附近开办中国国货超市。短短两年里,他的店面从800平方英尺扩充到6700平方英尺,去年6月还在19巷开设分店,可见市场的潜力。超市售卖的货品除了制成食品,还包括新鲜货品、护肤品,二楼也售卖服装,迎合中国女性的时装喜好。

何纪仁说,超市的货品主要是满足中国客工和中国新移民的饮食需求,例如豆腐皮、鲶鱼、鸡头、鸡脚等食材,本地人少吃,却是中国老乡炮制美食的重要食材。至於中国人熟悉的国货品牌,如王老吉凉茶、康师傅面等,更是让顾客感到亲切的基本货品。他说∶“每10个顾客里面,六七个是中国人,其他是本地人。”

从国货超市的受欢迎货品中可以看出,源自中国的顾客当中,客工和学生参半。何纪仁指出,客工的消费比较精打细算。为吸引他们,超市的中国啤酒采取薄利多销策略∶“别人一支‘老虎’(Tiger Beer)卖5元,我们卖中国啤酒(如哈尔滨啤酒等)卖3元8角。”

超市的另一畅销品是Evian矿泉水,顾客以中国学生为主。他说∶“中国来的学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喝矿泉水会选择名牌,而不是普通的Ice Mountain。”

最近人力部调整政策,许多外国客工在工作准证到期後无法续办。大量客工回乡,网吧或国货超市的生意都受影响。此外,越来越多客工被安排住进客工营,在芽笼租床位的客工也明显减少。

虽然生意受到一定影响,何纪仁却认为,中国国货在本地还是有需求的。他说,年底在兀兰和裕廊将分别有国货超市特许经营的专店。这两个地方有不少中国来的新移民,相信会有高需求。

何纪仁也打算进军中国广州。他说,近年中国经济腾飞,中国出产的食品光是满足内需已经足够,不需要特别经营出口生意。为了确保货源,他认为在中国办超市,能够占有地利。

多年来在新中两地跑的何纪仁认为,新加坡引进中国人才是需要的。从中国市场表现的活力和创意,让他体会到∶“不引进中国人,将来(新加坡)有可能会比他们落後。”

议员花蒂玛∶?芽笼华文招牌多?不代表“唐人街化”

芽笼的鲜活魅力在哪里?

董戎20多年来都住在芽笼。从前住在9巷店铺楼上,现在住17巷。在7-11便利店还没有进入芽笼之前,他所经营的“永和豆浆油条大王”就已经是24小时营业。生意最兴旺时,店门一天关了6次,因为客人络绎不绝,豆浆油条卖光了,让讲究现叫现做的厨房忙不过来。生意最好的是在晚上10时至清晨3时。

永和豆浆在2007年11月搬到现址(芽笼27巷附近),10个客人当中有9个是本地人,本地人中又以华人占绝大多数。

在芽笼生活多年的董戎,用8个字勾勒了芽笼的个性——“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他说∶“芽笼就是一个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地方,什麽文化都要接受。”他根据生意特色把芽笼分区。他说∶“1巷至7巷是火锅城。7巷至23巷汇集了咖啡店、小超市、网吧、红灯区。至於25巷至40巷,未成气候。”

过去10多年,芽笼每几年便出现新景观。他仿佛细数“乡志”事件般指出,1995年以後,印度人开的杂货店越来越多,近年又开始式微;1998年开始掀起中国热,中国“小姐”越来越多;2004年,咖啡店越来越多,“小姐”和先生一杯咖啡一瓶啤酒就可以坐通宵;2002年,“小姐”排到马路边,清晨3时,芽笼路会塞车,车子开得慢因为看小姐;今年4月扫黄,“小姐”被扫走了。

芽笼的公开秘密,即它也是狮城的红灯区。“小姐”从街巷消失,令芽笼失色不少,过去光靠午夜到凌晨卖啤酒卖咖啡维持经营的咖啡店生意深受打击。

董戎说∶“华人讲风水。芽笼虽然街巷杂乱,但是这样才能聚集人气。牛车水的问题就是街道整理得太乾净太整齐了。”

走在芽笼大街上,你会被直竖著、写著华文字的大招牌吸引。只要想到这些招牌都是在这几年突然冒出来的,便能领略这个社区由市场力量主宰的活力与生机。就连平民化的理发院也熟谙顾客心理,用客工的语言作招揽,文字广告这样说∶“老乡,这里剪发最便宜”。

芽笼鲜活的魅力,见证了外来的移居人口通过饮食起居,每一天都在塑造社区多元多变的个性。

?芽笼虽然街巷杂乱,但是这样才能聚集人气。牛车水的问题就是街道整理得太干净太整齐了。——董戎

所有跟帖: 

呵呵,还有人说整洁了就不好了的,,,:) -笑比哭好- 给 笑比哭好 发送悄悄话 笑比哭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1/2009 postreply 07:41:20

看过,看过,那里的mm真得很漂亮 -新漂漂- 给 新漂漂 发送悄悄话 新漂漂 的博客首页 (46 bytes) () 09/21/2009 postreply 07:28:01

所以要号召蓝筒字们去扶贫啊 -笑比哭好- 给 笑比哭好 发送悄悄话 笑比哭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1/2009 postreply 07:41: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