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百味、麦当劳、星巴克吃到的面包真的含有鞋底的成份?其实不必过于担心,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部分媒体不专业而引发公众担忧的事件,与其说是赛百味的面包制造的公共危机,不如说是媒体的报道“标题党”制造的。独家版权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腾讯思享会”。
作者_吴恒(中国第一个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创始人)
经受过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瘦肉精的惊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消费者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不,马年春节刚过,又一则重磅新闻来袭:北美地区的赛百味(Subway)被曝面包中有鞋底的成分。洋品牌也出这样的问题,真让人大跌眼镜。
先是2月9日《人民日报》发布微博:
http://weibo.com/2803301701/AvV6Hf18h
2月10日《法制晚报》跟进报道:
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402/t20140210_514816406.shtml
2月11日@新浪健康发起了投票:
http://weibo.com/1268642527/AwbOrit3w?mod=weibotime
一时间人心惶惶,仿佛在赛百味、麦当劳、星巴克吃到的面包隐约闻到了鞋底的味道。其实不必过于担心,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部分媒体不专业而引发公众担忧的事件,与其说是赛百味的面包制造的公共危机,不如说是媒体的报道“标题党”制造的。
一、走样的翻译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则新闻,起因是2月4日,一位美国的消费者VaniHari发起联署,呼吁赛百味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停用Azodiacarbonamide(偶氮二甲酰胺)。类似的事情在美国不少见,但这起事件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仅过了一天,赛百味便发布公告,称将终止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美国媒体,如ABC、CNN等,对这一事件报道的重点是:一个跨国大企业回应了一位普通消费者发起的诉求(尽管赛百味表示,停用该食品添加剂是出于既定计划,与消费者的联署无关),而没有涉及赛百味的产品是否安全。毕竟VaniHari发起联署的原因既不是有新的科学证据证明该添加剂有害,也不是发现了新的受害者,她的主要理由有两条:一是使用添加剂与赛百味一直标榜的“吃的新鲜”(Eat Fresh)不符;二是赛百味在英国、欧盟等地没有使用该添加剂。
中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早期报道大都援引美国媒体,但不少媒体在翻译过程中却走了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没有介绍发起联署的VaniHari本人,而是直接称CNN怎么说,这样的表述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美国主流媒体在向赛百味发难。其实不然,在CNN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质疑VaniHari的人们认为她没有学位,也没有专业知识,根本没有资格在添加剂的问题上发表意见。”(Critics of Hari say she does not have a degree, or the expertise to address this particular issue.)
另一处的翻译走样是,多数中国媒体使用了“承认”一词(这是英文报道中没有的),如《法制晚报》便称:赛百味“承认”使用偶氮二甲酰胺。这样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觉得这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毕竟“承认”的大多不是什么好事。事实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规定,只要在安全限量(45毫克每公斤)内,“偶氮二甲酰胺”能用于小麦粉加工,赛百味的行为是完全合法的。
二、夸张的标题
与走样的翻译相比,小巫见大巫的是标题党。编辑们仿佛不取一个跌破眼镜的标题,奖金就会被扣完似的:如@人民日报微博的《赛百味承认食物中有鞋底成分》;人民网转载的《现代快报》的《赛百味面包含鞋底成分难怪吃饭吃出胶鞋味》(标题为网站编辑所改)。
这样取标题,除了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恐慌,还有什么用?“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有特定的化学属性,既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亦可用于工业制造,这种现象在化工界是极为普遍的。怎么能够仅因为X能生产A、X也能生产B,A能吃B不能吃,便得出结论A里面有B的成分,因此不能吃呢?仅从逻辑上就讲不通啊。
举个例子:糯米可以食用,是粽子的主要原料,但在中国古代,一直有用糯米做粘合剂修筑城墙的传统。按照标题党的思路,那岂不就是《粽子里竟然有城墙的成分!》。难道我们要因此拒绝吃粽子?
判断一种添加剂能否使用于食品加工,不是靠文字游戏就能得出结论的,而是要靠科学的依据以及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既然JECFA和FDA都已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没有更新的科学证据,媒体不能仅根据一些非专业人士的质疑,听风就是雨,而是应该凭借其专业素质,起到为资讯质量把关的作用。
三、“国际标准”是一个伪问题
“偶氮二甲酰胺”是不是一定安全呢?也未必。WHO曾将其与呼吸疾病联系在一起过,英国卫生安全局则认为其属于呼吸敏感物,可能诱发哮喘,因此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禁止其使用于食品加工。VaniHari正是以此为由,要求美国的赛百味根据“国际标准”停用“偶氮二甲酰胺”。因为在中国,该添加剂也是允许使用的,因此不少中国媒体也跟风,强调不少国家禁用,渲染其危害。
其实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国际标准”是一个伪问题。全球有3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共识:比如麦芽糖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三聚氰胺不可以等等;但也有争议:比如“过氧化苯甲酰”在中国禁用,在美国可以使用。在不少问题上,是没有“国际标准”的,支持的国家有很多,反对的国家也不少。虽然JECFA是国际性组织,但其标准没有强制性,只能作为参考。
为什么一种化学物质有没有害的问题还会有争议?原因有二,一是“剂量决定毒性”,只要将使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影响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有些化学物质的风险既未被证实,亦未被证伪,但其又对食品加工有帮助。碰到这种情况,保守的欧盟通常会禁用,而相对开放的美国则允许限量使用,因此无法仅因为有的国家禁用就认为其肯定存在安全问题。
四、总结
在这起赛百味鞋底面包事件中,不少媒体只顾吸引眼球,将标题制作的耸人听闻,而无视科学事实,甚至无视新闻事实。既让读者陷入不必要的不安,又可能让企业蒙受了损失。中国当下的食品安全形势确实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在政府监管不够的地方,也确实需要媒体的介入,实施第四权力,保护消费者。然而标题党的行为只能算是饮鸩止渴,不仅无助于这一形势的根本改善,还可能会造成喊“狼来了”的恶果。今天的标题党被识破后,明天真要又出现了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媒体再这样大声疾呼,消费者会再相信吗?
回到这起事件,媒体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一添加剂,在有的国家允许使用,在有的国家禁用?中国的标准为什么要依照JECFA与FDA而不是英国与欧盟?这样的标准是否会让消费者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些才是对消费者更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