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昨天刊登了焚琴煮鹤的一篇“网名不等于匿名”,指我的文章“制约网络匿名的弊病”以她为例来说明匿名制的弊病,是不恰当的,因为网名不等于匿名。
她说很多网民包括笔者都认识她,所以她不算是匿名。
这样的说法模糊了网络匿名制的定义,将不利于今后关于网络匿名与实名制的讨论,这里先澄清一下。
匿名制是相对于实名制而言的。实名制的要求,是在认证网民的真实身份后,才可以在网上发言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如果不必经过身份认证,网民可以随便用一个化名发帖,那就是匿名制。
在我举例的那个论坛注册发言,是不需要经过身份认证的手续,所以肯定是一个匿名制的论坛。网名无奇不有,如“白马非马”,“大傻”,“南洋孤客”等。一般网友既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年龄职业,甚至连在同一个网名后面,究竟有几个人在发帖都没有人敢确定。因为情佀夫妻,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用同一网名发帖,是常有的亊。
查看我那篇帖子的次数,高达2455次。其中究竟有几个读者知道焚琴煮鹤网名后面的真实身份呢?实在难说。不过我相信,被焚琴煮鹤骂成“永远是为权力抬轿子的奴隶”的那位教授,八成不知道。
焚琴煮鹤指责我,既然认识她,却用她为例,来论证匿名制的弊病,殊不恰当。现在我借这个机会,进一步的说明网络匿名对年轻一代人格道德的戕害。
焚琴煮鹤是我的朋友的朋友,未曾谋面。她打过一次电话给我,为了避免交浅言深,也只那么匆匆几句(可查电话记录)。
我在文中之所以举她这个例子,正是因为我对她真实身份有所把握,正好说明网络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一个在现实中安安份份的主妇,一上了网就仿佛性情大变。我想指出的是,一个成年人尚且不能抵抗网络文化以及其氛围的影响,更遑论那些年少的孩子。
同时,她在网上的发言,正是那类不负责任网络言论的典型。例如,我劝诫她:“以后希望你能先了解一下对方,才开口骂人。”她的回应竟然是:“有朋友认为我关于X的评论不公正,我既不想研究他的观点,也不想跟他们争辩”,还说:“我也没有义务了解他的其他见解,看看自己有没有讲错。”
最令我惊讶的是,她对这种发言态度毫无歉意。仿佛这样不负责任的发言,在网络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她说:“网络特点就是如此,如果受不了这类的事情,心态上就不适合上网。”这正好印证了我对这类网络病态普遍存在的说法。
我文章目的很清楚,在于呼吁民众关注网络匿名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刚好在网上遭遇焚琴煮鹤这位典型网民,于是不指名地引用了这个案例,作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