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一段“历史罪人林xx”,可以拍砖,但看在zt的份上别打要害阿
四,关于林则徐和英国政府全权代表义律打交道的故事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和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事实是,率先指挥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政府全权代表查尔斯•义律(Charles•Elliont),居然是一个坚决的鸦片贸易反对者。他原任英属圭亚那医疗舰《奴隶护神》号舰长。其前任英中联络官罗宾逊爵士也是鸦片贸易的反对者,他曾报告英国政府:“无论什么时候,英国政府要我们制止英国船只参与鸦片非法贸易,我们都能够完成。但更确实的办法是禁止英属印度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罗宾逊的这个建议导致印度当局的强烈反对,而终于被免职,临时才委任义律担当此职。
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义律一上任就要求英国政府改变英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基本方式,敦促政府采取措施制止鸦片走私。他个人甚至认为,这种贸易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在给伦敦的报告中,义律写道:鸦片贸易“给打着天主教旗号的国民丢脸。”
按说,清廷的禁烟举措,有一个也主张禁烟的英国政府代表加以配合,满清的禁烟获得完全成功应该是能在和平的前提下实现的。
事实上,当1838年道光皇帝发现库银已从7000万两下降到不足1000万两,而启用林则徐任禁烟钦差大臣时,历史确实给了林则徐和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机会。据历史记载,当林下令收缴鸦片时,义律竟然未经请示伦敦也没有和林则徐进行任何讨价还价就命令英国商人交出了所有存货20283箱鸦片,并代表英皇承诺赔偿英商的损失。此举令林则徐都感觉惊讶和喜出望外,但却令英国朝野感到愤怒。对这一历史事实,中国历来的历史著述,从来都不提义律个人在收缴鸦片的行动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把此人进行漫画式的处理,这可以从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中看出来。
林则徐于1839年5月18日收缴鸦片完毕;6月3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开始销毁。此时,英国停泊在中国海岸的二十余艘商船,由唯一的一艘小型护卫舰《英王拉尼》(HMSLarne)号保护。由于林则徐当时在收缴鸦片时,并没有坚持让这些英国的鸦片商人签署契约保证停止鸦片贸易,所以,当义律命令本国的商人按照中国官方要求缴出全部鸦片时,这些英国的鸦片商人就全部照办了。可是,当英商马地臣、查顿则通过广东衙门里的内线得知,林则徐禁烟的期望值,是只要能收缴到鸦片“六、七千箱就足矣”,遂对义律大为不满,便向英国政府告了义律的状。
据史载,在虎门销毁缴来的鸦片时,林则徐邀请了美国商人金(C•W•King)和美国传教士埃利加•布里奇曼(Elijah•Bridgman)到场观看。金告诉林则徐,英国正应那些商人的请求,派出的蒸汽炮舰已在前往中国的途中。林则徐对这个重要的情报居然一笑了之根本就没有引起重视的意思,既没有意识到他销毁的只是鸦片,并没有销毁中国巨大的鸦片市场,更没有意识到他根本就一点也没有销毁鸦片商们对暴利的渴望。尤其糟糕的是,林则徐也没有采取有效而又明确的措施,使进行正当贸易的商人与鸦片走私商分开,半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对一个奉行自由贸易原则的新兴帝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们常说,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就象后来武昌军营里一个小排长侮辱自己的士兵,而导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一样,1839年7月7日,几个英国水手上岸酗酒闹事,居然改变了满清王朝后来的命运。
史载,是年7月7日,一伙英国水手划船到九龙尖沙嘴的小酒馆酗酒后闹事,捣毁了村民的一座神龛,遂引发斗殴。结果当地村民林维喜伤重不治。这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如果是发生在一伙中国人之间,中国的官府就象做1+1=2的算术一样好处理,可它却是发生在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司法问题了,而和英国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有了必然的纠葛。
当时,在处理这一案件的指导思想上,林则徐按照通常的做法,要求义律按大清律将那些参与斗殴的水手,交出一人为死者偿命;而义律则同意赔偿死者家属,惩办所有参与滋事的水手,但拒绝只以其中一人被判极刑顶罪。在这一法律纠纷中,大清律与英国法律在此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也是英国人后来坚持要从清廷获得治外法权的最初原因。
在这个案件的处理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林则徐非常愤怒,遂向所有“海外夷人”发布通告,命令他们必须顺从天朝。8月15日,林则徐进一步将冲突升级,下令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封锁外国在广州的全部企业,并派兵开进澳门。而义律则避其锋芒,命令香港、澳门的英国商人及其家属全部登船,并驶离海岸;随后,林则徐进一步发布命令,严禁所有村民供应英船任何日用品,并且派战船封锁英船,一旦发现上岸的外国人,一律就地正法。
9月5日,义律派英商郭士立作为特使,交给林则徐一封信件,主要是要求他下令解除对英国船只的封锁,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同时,还要求他下令制止村民在英船取得淡水处投放污垢物甚至毒物。而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了义律的要求。是日下午两点,义律发出最后通牒,得到的响应是置之不理。三点,英国军舰向封锁英国船队的中国战船开火,以图突破封锁。虽然《时代周刊》将此称之为鸦片战争第一枪,但其实这顶多只是一场局部的武装冲突,称不上任何意义上的战争。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原本是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成就他禁烟的伟业,然而,由于他的颟顸愚蠢,其发布的一系列毫无技术含量和无视现代文明基本准则的政令,基本上堵死了和义律这位原本可以和他联手完成禁烟伟业的英国人进行任何合作的可能。
历史事实非常清楚地表明,是林则徐,代表昏聩的满清王朝为英国人选择了战争。
关于义律,有一件事必须提到他:要求清廷割让香港,就是出自他的主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完第一阶段,林则徐已经被道光皇帝革职后,义律在向清廷新的钦差大臣琦善提交《穿鼻条约》文本时,又是未经伦敦的批准而擅作主张。这个条约的主要要求是:a,将香港让与英国;b,赔款六百万元(这是琦善主张的数目);c,英中官员平等相待;d,限于(1841年)春节后十日内恢复广州贸易。该条约琦善仅以割让香港须皇帝批准,其他照准。而英国政府却并不满意,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打开中国的贸易封锁,获得在中国全境自由贸易的权利。1841年8月,义律终于被免职,而由璞鼎查(HenryPottinger)接任。维多利亚女王在事后这样评价义律:“一位完全不遵守指令而努力争取最短任期的人。”义律最后被调往北美得克萨斯任英国代办,这也算是与林则徐被贬谪新疆扯平了。
历史,在这里跟林则徐和义律开了个玩笑事小,但却因林则徐拒绝和义律协商处理两国的贸易纠纷,而开启了战争的大门,乃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我们现在说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鸦片,这应该是不错的。但这次战争被引发的本质却并非鸦片。鸦片只是一个由头,它把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及其腐败无能暴露无遗;同是,鸦片又是腐蚀剂,使这个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专制王朝更加腐败。恰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刚直清廉之士,虽然忧患于朝廷、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敢做敢当,但是却由于其颟顸愚蠢地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倒行逆施,终于把原本可以避免的战火,从南中国点燃而延烧到南京,最后以该死的中英《南京条约》而划上了一个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