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城中有某同学说某同学“闷骚”,上下文看,是夸人。
总觉着那里不对,听着不顺耳,看着不顺眼。
随手古狗了一下,就找到了“闷骚”是夸人的解释,当然也看到同学的帖子就是从这个解释里咔嚓剪来的。
原来啊,这个“闷骚”,来历不凡,出身洋文“man show”,后来又在港台被人改装一下,现在也算在华人世界游走开了,有了不小知名度,据说是形容轻易不开金口,一开就令人耳目一新,表面不显山露水,但却很有内涵的人。
想来想去,问题就出在这个改的“唐”装上啦。
先说“骚”,这个汉字,钩古一下,也是身世复杂。简单说,最初的意思是两个。
一个是“骚动”,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摩马也”,段玉裁注解说就是“今人之刷马;引申为骚动”。
另一个是“忧愁”。因为“骚”字,古音与“忧”同部,所以有时就解释成愁或忧的(一个例子是屈原的《离骚》(史家如马迁、班固、注家如王逸、洪兴祖都等虽然对“离”的意思有分歧,但“骚”都解释为忧愁)。
再往后可就热闹了。
“骚”的意思大致循了两条主线继续引申:
一条是《离骚》线,本来屈原是楚国人,说得肯定是楚国话,这个“骚”字,除了在题目,也没怎么在正文中露过面,那么极有可能就是方言。但因为离骚太出名,所以“骚”的身价也高了,渐渐有人用“骚”来指“诗文”,而诗人就是“骚人墨客”了。
另一条是“扰动”线,这个动,从心内到身外都有了。另外又汇入一些支流,诸如因为跟“搔”同音,那么时间久了,也就把人用手抓挠的动作的色彩带上了。
表面看, “骚”也没什么不好啊。但撇开那个固定搭配的“骚人墨客”,除非你想被人扁,或是能肯定跟人家好到了百无禁忌的程度,绝不会说“你真骚”来夸人的。
因为人人都知道“骚”有不好的贬义在里头,而且知道是什么不好的意思。
那么这些不好的意思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不管是狗,还是钩,都帮不上了,只能我自己捉摸一下。
首先是那个“躁动”,在我们的传统里,所谓传统,就是大家都这么认为,都同意的一些约定,动是不好的,至少不是最推崇的品质,所以道家的《道德经》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如果太轻浮,太躁动,就不能自主,无以自立,这的确也是常识;相对于内心的躁动,我们更强调其反面“静”的重要性,《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让自己定下心,沉静下来才有可能想出办法,最后获得成功。一个内心急躁,行为鲁莽的人,与人生的高境界是无缘的。
除了动本身,躁动,尤其是内心的躁动,意味着情感的无休无止,也隐含了另一个意义,就是过多,这便与“淫”相联系。淫最初是指雨下得太多,后来就专指感情,情欲的过分放纵,这在宋代之后更是如此,直至今日。
还不仅仅如此,“骚”由“离骚”引申而来的“抒情表现”的那个意思,也慢慢染上了“贬义”,这跟我们对“言”,或“用语言表达”在文化里的重要性的看法有关。“立言”,在人生的三不朽境界里,排在“立德”和“立功”之下。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而用大量语言来表达感情,一来不符合“温柔敦厚”的标准,二来也有“过”,也就是“淫”的含义。
两条线上引申来的“骚”义,竟然都跟“淫”扯上了关系,虽然此“淫”非彼“淫”,用的多了,就约定俗成,也分不清是淫雨的淫,还是“万恶淫为首”的淫,只知道骚的这个意思,是不容易更改了的。谎言重复了千遍成为真理,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在我们――大陆的语境里的情况,在港台那里,显然“淫”这个语用意义没有跟“骚”联系起来,所以“闷骚”就是夸人。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窝心”,“耐操”等等词上。
至于闷,也不用说了,因为太闷了。闷跟骚,不是负负得正,而是一贬再贬,所以谁还敢夸人“闷骚”?
说了一大堆,总结一下,说话的原则是,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就没错,对人说鬼话,或对鬼说人话,都是既没用处又不必要的。关于这个,我们就静观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