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个小反革命一样厉害
从偷渡客到传媒大亨
黎智英(Jimmy Lai)从一贫如洗的移民到传媒大亨的人生旅程,堪称香港的一段传奇故事。然而,当被问及父母当年是否支持他在12岁的时候离开共产党当政的中国内地、前 来香港时,他仍然为母亲担心再也见不到他的情景而感动不已。那是1960年,中国正因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而陷入一场饥荒。
“母亲当时说,‘你要去香港,就像是要去月球’。父母都不愿让子女去自己去不了(因而也看不到)的地方。但一个12岁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怕的。”
黎智英9岁起就在广州火车站为乘客搬运行李,这让他得以领略外面世界的风采,使他下定了移民的决心。“我接触了去过香港的人,知道和中国相比,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黎智英旗下传媒公司拥有《苹果日报》(Apple Daily)和一些办得有声有色的周刊,其中《苹果日报》在香港和台北两地均为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黎智英当年乘坐一艘载满晕船难民的渔船离开了内地。他 是夏天抵达香港的,在某一天下午4点左右被安顿在了亲戚家里,但当天夜里就在一家手套工厂开始上工了。
7年内,他当上了这家工厂的经理,并在一位曾担任英语教师的年长朋友和一部词典的帮助下自学了英语。他学英语的动机很实际:他注意到,会讲英语的人挣的工资比那些只会讲广东话的人多。
几十年过后,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他那装饰的色彩丰富的起居室里,黎智英兴致勃勃地谈着话。当他激动时——他时常比较激动——就好像在对着一部扩音 器讲话。房间的那一头则安放着一尊神态安详的佛像,与他活泼的谈话风格正好形成反差。在起身去教堂前,这位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颇有说服力地指出,移民的风 险管理观,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管理真经。
“从内地来的、过过苦日子的人都知道,生活不是早晨醒来后、等待夜晚到来这么简单。生活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如果你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有一个 进步,有一天你就会超越别人。许多人之所以止步不前,就是因为他们回避问题。而如果你正视问题,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一种知识游戏。”
黎智英冒险职业生涯中最新一个解决问题的例子,是在香港发行免费报纸《爽报》(Sharp Daily)。然而,这份报纸有可能蚕食《苹果日报》的市场份额。公司内部人士估计,这份免费姊妹报可能夺走收费的《苹果日报》15%的发行量。
但黎智英解释道,正因为在离开内地途中面对过死亡的威胁,他宁可现在自己瓜分走这份盈利报纸的部分市场份额,也不愿他日让别人捷足先登。“我没有风 险意识,所以我很容易去尝试一些愚蠢的事情。如果报纸的未来是死路一条,你就可以尝试任何事情。面对死亡,我们会做出疯狂的事。”
当然,黎智英并不认为办《爽报》是疯狂的。相反,发行这份免费报,可以说是一家大众化新闻机构应对智能手机时代的创新之举。《爽报》将是一份多媒体报纸,每篇文章末尾有一个QR条码,读者把手机对准条码,就能打开一段视频或音频资料,比如一家新开张连锁面店的资料。
“在智能手机普及前,这么干肯定疯了。3年前我是不会这么干的。你必须等到技术变得无所不在后,才能做这种事。”正因为免费报纸主要面向从不订阅报 纸的人群,所以必须有更多的图表、视频,以及他旗下公司几年前在台湾开创的那种卡通动画新闻。他表示,年轻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视觉世界甚至虚拟世界之 中。”
作为一位逃离红色中国后自学成才、如今已60出头的人,按理说黎智英不应该是一位追随年轻人口味的“彩衣魔笛手”(Pied Piper)。然而,黎智英轻易就跨越了好几代人。他喜欢穿休闲服装,剃一个板寸,每天游泳,这一切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20岁。他总爱直言不讳地 谈及香港发展民主的需要,这也给他增添了榜样的色彩。
的确,很少有企业家像黎智英这样大起大落。他用公司年底的分红炒股,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用这些钱在70年代中期买下了一间经营不善的服装厂。
几年后,他在纽约街头偶然见到了一家名为佐丹奴(Giordano)的披萨店。1981年,他给自己创办的公司冠上了这个名字。佐丹奴后来发展成一家极其成功的服装连锁零售商,主要销售Gap风格的牛仔裤和马球衫,并在香港上了市。
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发生,也在香港掀起了波澜——此时距香港回归中国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黎智英免费为抗议杀害和监禁示威学生的活动供应T恤衫。(数年后,他在旗下杂志的专栏上撰文称,时任中国总理的那个人应该“仆街”。)
北京方面作出了回应,下令封杀内地的佐丹奴店铺。黎智英最终被迫卖掉了佐丹奴股份。
1995年,黎智英投资1亿美元创办了《苹果日报》,此报融合了《今日美国》(USA Today)和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特点,热爱传播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照片、具有轰动效应的名人八卦,并且肆无忌惮地报道中国新闻。他说:“我觉得中国刚开始开放其政治体系,在 这个时候,最好的参与方式就是涉足提供信息(并进而推动自由)的媒体。”
黎智英长期以来信奉自由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苹果日报社的门厅里,矗立着哈耶克和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半身像——他承认,自己以为中国在政治上会变得更加自由是错误的。“我那时很乐观,也没想到(利用《苹果日报》)去和一个专制政体对 话。我以为中国正在迅速变化。我想错了。”
5年前,黎智英在台北创办壹传媒动画有限公司(Next Media Animation),在这里打造了一个有着200名员工的工作室,专门制作带浓重民粹主义色彩的名人动画新闻。2009年,该公司制作的一段高尔夫球手 泰格•伍兹(Tiger Woods)与其妻子争吵的动画广为流传,壹传媒动画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从旗下公司反偶像动画新闻的大获成功——曾把苹果(Apple)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比作类似于达斯•维达(Darth Vader)的人物——可以看出,黎智英是多么喜爱互联网。他预言网络将变成一个竞技场,内容最有吸引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因为观看者会把自己喜欢的内容 转发给朋友。
“Facebook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最终,整个互联网将变成一个整体的社交网络。”他断言,在因共同的兴趣而组成的“群”里,人们将利用“应用”相互联系。
黎智英曾因抨击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实行专制、没为人民办好事还要大加征敛,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人不太可能满足于只是发行一份免费报纸,相 反,他听起来正在利用这份报纸、以及他的动画新闻业务,为应对“后Facebook时代”做好准备。由此可见他的信心,即使是这些话听起来也一点都不疯 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