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送郎:不管你成败、都有酒宴。
Zhiyan-Le,2024-09-14。
遇到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竞选辩论。按惯例,我去了选区讨论。竞选人在台上辩论,我等选民在社区平台辩论哪个竞选人的主张更好或更糟糕。
同时,因这里规矩避免涉及政党,我就去了文学城几个允许议论政党的坛子观赏辩论前后的反应,时不时参与某些讨论。感觉:那些坛子议论不如我预想的那么热烈和那么焦点集中;此外,一个巴掌大的坛子,还有搞论资排辈和给不同见解贴政治标签的,让我感到大陆特色、而不是在民主自由社会的地方。让我感到隔阂的,还有些大陆文化观念涌现,例如,说话总好压人一头、成则诸侯败者贼,等等。
在美国社会,具体个人公民是群体团队乃至国家社会的基础,且不管什么领域,能善意参与讨论就是好样的。选民有不同见解和七嘴八舌是健康,彼此尊重、彼此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来表达,其目标不是谁说服谁或谁压倒谁,而是交流、互动和分享的快感。
以前,根据民歌而编写了一首歌曲,其歌词就有参与就是好样的而不是成则诸侯败者贼的内容。如下:
送子送郎。
根据海拉尔河流域民歌改编。
Zhiyan-Le, 2012/2016-12-20 再发。
多年前,在海拉尔河流域看到【炸冰】情景。每年冬季到开春,海拉尔河总有结冰融化交替出现,此时,大块的冰可能冲毁桥梁。为保护桥梁,需要把大块冰块炸成小块,以便流过桥梁而不会造成损坏。
炸冰是男性团队作业。操作员放好炸药点火了,为避免炸伤或牺牲、就要很快跳到安全地方。那连续撑杆跳跃,简直就像是大雁飞翔。整个作业,惊险而壮观。
作业前,有个约定俗成的仪式: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结成队伍开往河边;母亲和妻子们唱起了送行歌曲,很动听。那个仪式让人感到是看到了女人们为男人们上前线而送行的图景。多年过去了,不知那个仪式是否延续下来。
歌唱用当地语言。我不懂。请教后,按意思用汉语普通话编写了歌词(第一段,母亲送儿子;第二段,妻子送丈夫;第三段,母亲和妻子合唱)。曲调有些改动:原本是即兴发挥(据解说,第一段为当地有名望的一位女性做即兴发挥独唱,为当年的仪式全唱而定调、定曲和定歌词),我把当时听到的曲调改写为很规矩的形式、便于重复歌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