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繁花》看疯几代人。
许多人说了看不下去,啥玩意儿,上海啥时候这样的,去过上海吗?这说的是真正上海人吗?
上海过去是这样这样的,吃饭是这样的,说话是那样的... ...
艾玛,后来我才知道,连东北人都天天追《繁花》,我问东北朋友:看《繁花》了吗?人家说,早看了,比你看大结局的早,你那儿晚一天。挺牛的态度。
我说,接下来看《三大队》吧?人家说,二刷呢,《繁花》沪语版。我说,你听得懂上海话?人家说,有普通话字幕,也不是所有人都时时刻刻说上海话的。我正想接着说呢,她说,你走了几十年了,还能听懂多少上海话?没有英语好懂了吧? 这嗑唠的。
我转移话题吧,我问,那东北人看《繁花》的多吗?回答,多吗?! 都看了,不看明天没人搭理你,大家都说《繁花》你傻眼了。记不记得《刘老根》那会儿,比那只邪乎不差。说完又补充一句,别跟你认识的上海那些人说哈,回头说咱东北人敢在《繁花》潮中提《刘老根》,你得搞清楚你是哪伙的。
艾玛,吓唬我!
因为前一段时间看网上说,上海人如何热议《繁花》,提到了东北人估计对《繁花》没那么大兴趣。我以为也是呢,结果据说圈子里最近都是《繁花》,说别的没人搭理。
我倒没这感觉,因为我圈子里的人都各忙各的,看了也默默地在刷第二遍呢,只是没有时间精力第二天讨论一番。估计也是都老了,对讨论失去了动力。
到什么岁数说什么话吧。
最近看了不少与《繁花》相关的访谈节目,演员们在接受访谈的时候,都带有口音,佩服他们演剧时候标准的普通话。
也许咱们生活在海外的人生活节奏和压力与在国内的不一样,看国内网友对《繁花》的热情那真不是一般的高。
国内的人凡事儿都是热情高涨的,跟你想法不一样的必须把你说服,不然就是你错他对。
我们的上一代看了《繁花》和我们看了,还有我们的下一代看了,肯定感觉不一样的,许多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都是听说的,故事中读来的,甚至是想象的,即便有人真的生在上海看见的也未必是全部,就说上海人是啥啥样的,有些人虽然早就离开了上海,但未必对上海真的不了解了,有人虽然经历了那个年代,但生活的区域也是有影响的。
就像我说东北,说内蒙,说北京,说上海,有发言权,但不会都很全面的。
看了有人拍小视频采访黄河路的人,他们说黄河路现在还到处刷马桶声儿,亟待拆迁什么的。这影视剧也不是纪录片。反正这部剧的争议就是从不是现代上海开始的,说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啥样?就是影视剧里的样子,作家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对吧?
咱就是自以为了解的,甚至在那儿长期生活过的都说得七嘴八舌的呢,估计以后再有两代人就得会有人说,当时的上海就是《繁花》里那样的了。
历史其实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有人说历史就得靠作家写呢,作家和作家可差得远了去了,就别说谁和谁比比了。
看看我写过的身边人的生活,再看看作家们写的身边人的故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啊,人家是作家写的是作品,我这是唠嗑,又臭又长。但是,你说谁说的是真实的,谁是瞎编的?要我说都是真实的。
所以,历史是大家写的,未来把我们这些人记录的生活的片段,碎片,收集起来,总结起来,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还原成我们曾经的年代,那才是真实的呢!
王家卫的《繁花》所以引起如此轰动,也是因为有它的真实性在里面,那些演员所以能撒欢儿演出了各个角色,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
谁说上海人里没有汪小姐那样的人,没有玲子那样的人?有的,今天看见网友写的一篇她在上海的时候,生活中遇到了汪小姐和玲子,一样的。
我去上海就是去商场买东西,逛街,也遇到过各样的上海人,那时候上海外地人真不多,因为不会说上海话会受气。
现在不一样了,胡歌都说,担心上海方言会失传。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的巨变,至于说咱喜欢不喜欢,想留住过去或者是想按自己认为好的方向发展,那是咱左右不了的事,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按规律办事儿,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常常会把问题的责任推给某个人,某个什么什么的,其实换做是谁都一样。这个道理肯定我们早就在几十年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了体会了,只是遇到事儿了,不愿意承认。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因为《繁花》看到很多人掐,因为上海因为上海人,因为不服气,因为骄傲,艾玛,热闹非凡。
所以昨天我转发了一篇北京人眼里的《繁花》,对这篇评论质疑声很小,因为是北京人写的,这位北京二姐为啥写得这么好,因为她了解上海,跟上海婆婆生活在一起,有了这个背景,别人有点无话可说,毕竟多数人没有这个环境,或者有而不响。
我喜欢她这篇评论,不仅仅文笔好,写得全面,更重要的是,她的角度客观,实事求是。
所以,当我们有了足够的经历,经验,体验,有一个能用这些资源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的时候,应当有资格说出更贴切的评价,评论了,而不是单纯的吹毛求疵。
一部剧再热闹也会过去,因为无数的新剧在等着我们呢,但通过对这部剧的热议,提高了大家很多认识,也了解到更多别人对问题认识的角度和深度。非常受益。
最近看了很多跟《繁花》相关的信息和报道,尤其各种各样的评论,无论哪种观点,都写得特别好,站在作者是角度去读,就会学到很多东西,不要对立,更不要想说自己一定是对的。
即便别人说得是不对的,也要知道自己要汲取教训,不要想当然。这也是学习。
好了,我看《大江大河3》和《黑土无言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唠得也不少了,不舌里舌劳了。
对胡歌这个访谈挺好的,没看过的可以看看。很真实,真诚的胡歌。
这瓶子上话太逗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