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快乐也是真实的。但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原始美是在滤镜下看到的。
一是通过一个孩童的眼睛。当时没有读书的压力,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快乐。当年我唯一的烦恼大概就是找不到足够的书读。我读遍家里和朋友家所有能读的书,但没有很多。其他“有文化“的娱乐是听收音机,报纸,杂志,半个月到一个月会有露天电影。
二是岁月,不愉快的经历似乎会被无意识地过滤掉,或藏在记忆深处。
对于成年人来说,面临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很复杂的。但那个年代,每个人是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选择。
同附近自然形成的乡村不同,林场是个一下子按计划打造出来。
当时国家为了开发林业资源,一下子建立了许多林场。林场采伐千百年形成的树木,管理保护山林不被私人破坏,也在采伐过的林地重新造林。
全国其他地区我不知道,但当地林场职工都是从靠近中苏边境的“北大荒“调来的。而北大荒是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政府为了粮食,开发亘古荒原上肥沃的湿地,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农场。人工大部分来自转业的部队官兵,还有从山东河南等地招来的农业工人。
我父亲的情况就复杂一些,他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去北大荒是被改造的。在林场,他是唯一上过大学并且是城市里长大的。我的母亲和其他十几个家属本来是属于国家职工,应该有工作,有公费医疗,但到林场后,不明原因,当地不认可。她们多年上访,十几年后才找了回来,最后退休总算有退休金,医疗等。但那十几年只能打零工,干最辛苦的活,都是正式职工不愿干的活。
所以,那个时代尽管有着相对的美好,但也有太多的苦痛。我的故事只是一个也真实的侧面了。
后来的林场过度采伐,造林单一造成的危害,湿地被开发造成水土流失等等,完全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再也回不去我童年美丽的林场了。
顺便提一下,好久没听到你的歌声了,我非常喜欢听你唱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