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先生的同学聚会,感受不一样。


   海外华人的聚会,大抵程序相似:带着自家的美食和美酒,带着一堆好听的话和笑脸,去感受主人家的热情款待,聊天,吃饭,打牌。。。

 
  我和先生在美国东部都有自己同学们的交往圈子,我那些国内学医的同学们,来美早的都做了医生,晚的也读了什么学校,工作在医院做了执照专科技师。但我们的聚会从来不聊疾病和治疗,比较疯:除了吃饭和打牌以外,唱歌,广场舞,老鹰抓小鸡,甚至会跳到沙发上去。。。

  先生的同学聚会却很斯文,他的同学们都毕业于国内大学的化学专业,供职于各大药厂,聊天内容仍旧是哪个药在临床试验的第几期了,最近在搞什么研究课题。。。一派学术讨论气氛。

 
 上个周末,我参加了先生的同学聚会。因为我和聚会的人都不是很熟,我便安安静静地坐在先生旁边,听着他和男同学们聊天。我则挺直端坐,面带微笑,偶尔的话语也是柔声细语的,尽量“装”得优雅大方。说实话有点儿累,但看到先生兴高采烈的样子,心里想,也是值得的。

  正当我百无聊赖的时候,另一个屋里的女同胞们传来了激烈的争执声。


  “她们吵起来了?”男同学中有几个探头向高分贝的女声方向望去。我趁着这个机会,马上溜到另一个房间去看热闹。
 
 她们没有吵架,但是,声音很大,声调很高地在探讨一个话题:孩子长大了,不在意老妈了怎么办?
 
 参与争论的是三个女人对一个。那一个就是故事的女主角,一位付出全部心血养育雏鸟,雏鸟翅膀硬了,飞离了巢穴,没有眷恋,不再温情。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是一位事业有成,收入颇丰的精神科医生,自己在纽约曼哈顿开了一家诊所。儿子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谷歌公司拿到了一份高薪水。两位都不差钱了,但钱却惹出了麻烦。
 
   做母亲的觉得,自己在儿子成长中,付出那么多,从中学起就给他办了和父母同账号的信用卡。家里省吃俭用时也没为难过儿子,信用卡随便刷,在经济上,全部满足儿子的需求,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女的在年龄很大时当上医生没多久,家底不丰,又在准备养老退休的后路了,没有什么积蓄。
 
  她觉得,儿子从小到大从未对父母表示过孝心,没送过母亲节礼物,生日礼物,圣诞节礼物,或请父母吃顿饭。但是,现在儿子自己挣钱了,应该对父母有所表示了,这就叫做“报答”。可是,父母在等待中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让做母亲的开始失望了,憋了一肚子气,发泄不出来。最近儿子做了一件事,让这位等着孩子“表示”的母亲终于爆发了:儿子捐出一万美金给癌症患儿了。
 
  “他不应该捐钱给外人,应该给我,是我用钱养育他的,他长这么大没缺过钱,不知道钱对父母有多重要。”恼怒的妈妈站在我身边,全身激动得颤抖着,大声喊着。
 
 “捐钱是好事儿,说明他有爱心,没有做错,给你钱是孝敬,是另外一回事,应该分开想。不要那么想不开。”一位女客人也慷慨激昂着。
 
 “说的轻松,这事摊到自己身上试试?”她回应道。
 
 “ 太不像话了,从小到大没给过妈妈任何小礼物?你早该教育他。” 桌子对面还有火上浇油的。
 
 “儿子已经一个月不和我通话了,留言也不回复,这没良心的东西。”她的声调里带着哭。
 
  “他以前不挣钱,花我的卡,没表示没所谓的,即使买什么给我,也都是我的钱。问题是现在他挣钱了,还是对我没任何报答,对外人。。。气呀!”做母亲的边说边拍打着桌面。
 
  大家围在桌旁,面对着情绪失控得坐不下来的精神病女医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说心里话,我也有几分同情她,儿子的感恩不一定要表现在花钱上呀?还有人劝她去看看“心理医生”。



 其实,这位母亲真的不必太在意孩子的财务走向。一旦他长大成人了,他就成为了一个独立各体,独立人格。孩子有能力养活自己,并帮助别人,父母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  
 
  另外,她气恼孩子对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报答。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成人是他们的义务,不是儿女给你打了“欠条” ,你时时盯着他们“什么时候偿还?”。
 
 所以,如果改变了“索要”和“报答”的心态,让自己有包容的心胸,这些烦恼就不会绑架自己的心情了。这是我讲给别人的道理,但是,真的发生在自己头上了,也许又有了其它的说法?
 
  “不要指望儿女的报答,他们回报了,当然很欣慰,如没有,也不失望”。这是我和先生给自己打预防针的话。虽然我们的儿子很心疼我们,那是因为在孩子开始懂事以后,我们会及时地把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讲给他听,不要怕他分担,这会使他更懂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送给了孩子最好的礼物:“生命,人品”,他们将给我们最好的报答:善良,快乐,健康。
 
  看来,真如网上所说,这是一场带着爱心,渐行渐远的分离,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一双矫健的翅膀,翱翔在万里碧空下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