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 : 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第一章 (3)卸除自己的防御心态以及与人保持距离的习性

来源: 美国慈光 2014-12-06 11:12: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023 bytes)

原文

在这项计划中,我们发现原本相信的爱、关系、性和亲密,大部分都不再适用。我们逐渐知道如何描述共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心得和别人的发现作比较,以求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同朋友、同事、案主坦诚以对,目的是找出“本然样貌”,而不是“应该如何”或“道听途说”。我们发现关系具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要素,并花了许多年严格检视这些原则。

基卓:我们对自己的具体发现以及对关系的整体认识,可说是美好得令人赞叹!在这同时,我内心深处被一种不安的烦恼折磨,那是一种难以言传、莫名所以的恐惧,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潜意识求生存的需求常常把我击倒,我发现每当我与焕祥特别亲近时,就会找出许多理由减少见他的次数,我太忙啦,或是和别的事撞期,然后连续几周不打电话给他。在过去的关系中,别人最后都会主动与我联络,焕祥却从不这么做。我感到非常困惑!

【学文解读】

这一段呢,是这两位年轻人试图建立一种沟通模式、沟通关系。通过这样呢,来发现,摸索精神世界里边的规律、奥秘。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往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自己往往做了什么事情呢,又是无意识的、漫长的。那么怎么能够使两个人之间互相放开心灵,互相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通过别人,观察别人,这样慢慢建立起一种沟通模式,把自己的心灵完全地敞开,让对方进入,让对方观察。然后呢,逐渐地探索出我们精神世界里面的秘密,这是一种全新的实验。因为,虽然我们每个人之间,比如说,父母、夫妻、子女之间,家庭成员是最亲密的,但是往往互相想什么,互相之间心灵、精神却并不见得都能够敞开来接纳对方,往往是这样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两个年轻人,他们呢本着专业的角度,本着研究的角度,能够敞开心灵互相接纳,慢慢地摸索出我们每个人心灵里边的世界,找出里边的规律,使每个人能够相互沟通,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们在最初的实践过程中间,也遇到了种种的困难。

因为我们人呀,习惯把自己的心灵关闭,我们每个人习惯与自己孤独地生存,我们每个人的心习惯于自我意识,往往不喜欢把我们内心所思所想和别人分享。即使有所分享,那么顶多也只是一部分,很难做到长期、全部敞开自己的心灵,让对方在毫无保留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在最初的实践过程中间呢,遇到了种种的障碍、不习惯。

原文

卸除自己的防御心态以及与人保持距离的习性

一开始,我们各有自己的婚姻,两人是社交关系,都对心理方面有学术兴趣。我们发现共处的时光非常刺激、兴奋。基卓学完针灸,从英国返回后,在焕祥隔壁开业,两人共用一间候诊室。我们每天见面讨论病人的状况,我们会讨论自己如何处理病人,什么方式对病人最有效。当然了,我们是以心理学的方式处理病人,都相信人只有改变态度和方法才能改变生活,即使病人的问题是身体上的不适,我们最大的兴趣仍然在于他们如何与自己的世界建立关系。大家都在治疗关系中对我们敞开,坦诚、详细地分享生活中的亲密和痛苦。

讨论病人的临床问题时,我们的兴趣都在于如何与病人有更深的接触;我们和他们互动越有意义,他们就越能得到扎实的收获,进而处理生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越了解他们,他们就越了解自己,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活,进而促进疗愈。所以,我们想知道有什么东西会妨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

其中一个障碍就是我们被训练出来的专业距离。病人愿意同我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问题,但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客观的距离,这种方式显然使我们无法全然投入治疗。于是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我们决定尝试敞开自己,放下医生的角色,成为陪伴案主的人。可是我们发现自己会有防卫和偏见以及僵化的态度,认为事情应该如何,而不是单纯地欣赏他们,以至于限制了我们与案主的关系。

在晨间讨论时,我们开始注意自己身为人的限制如何局限了我们与案主的关系,我们想要找出自己的心墙和防卫,克服我们与人保持距离的习性,如此才能使疗愈的过程更深入。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开始探索,了解彼此如何设下藩篱、保持距离。简言之,我们决定看看彼此能亲近到什么程度,并解决每一个妨碍亲近的心理防卫作用。

我们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彼此的感受,这才发现我们多么不善于把感受化为言辞。我们能自在地在餐厅抢着付帐,或互相赞美对方,作为关心、喜欢对方的表现,却很难直接说:“我喜欢你这一点。”更困难的是直接说出负面的话,但负面部分是必然存在的。我们过于客气以至于无法说:“我不喜欢你这一点。”我们了解要使亲密越来越深入,就必须说出正向和负向的感受。付诸实行后,我们的晨间讨论出现重大的突破,没有多久就不再多谈案主的情形,而越来越常讨论对彼此的和对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我们为了这个过程,开始提早一个小时到办公室,然后是一个半小时,接着是两个小时。每天工作结束时,也会见面讨论当天的想法和感受,为了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天晚上再花一个小时打电话分享。

【学文解读】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之间呀,因为习俗的关系,因为我们人和人之间在成长过程中间,受社会的影响自自然然呀形成一定的距离,保持一定的方式,让所有人之间呢能够融洽地相处。

那么在这两位专家治疗自己的病人的时候,在和病人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中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了。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所以呢他们不能够和病人保持一种心灵,一种清净。所以对病人心灵的发现呢,往往总是保持一种距离,不能有效地、更密切地、更进一步地了解病人的状况,分析病人的情况,解决病人的问题。所以基于这种困惑,他们尝试着双方之间能不能把这一段人和人之间的藩篱,人和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消除掉,开始尝试了。

最初的尝试呢,和其他人是一样的,还是在一些形式上保持一种习惯做法,那么慢慢地呀深入,就知道双方之间就要清楚地说出对方的感受,说出喜欢的一方面、不喜欢的一方面,要说出这些真实的感受,往往这是不容易的,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人和人之间呀,很难亲密到把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感受,一字不落地、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尝试着来突破这种障碍,化解这种距离。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是在工作之余,提前花时间沟通。

原文

越熟悉彼此就越了解自己

我们越熟悉彼此,就越了解自己以及两人共有的历程。每当我们的晨间讨论有什么新发现,接着就会惊讶地看见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当天许多案主身上,好象我们必须先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自身的关系问题,才看得见别人身上相同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建立理论:专业人员只能陪伴案主走到专业人员本身准备好要去的地方。

案主非常着迷,可能也有一点震惊,他们开始把会谈中学习的人际技巧应用到家人和朋友身上。我们发现他们提早抵达诊所,和我们的秘书聊天(她也对人际沟通感兴趣),案主间开始互相谈话,在候诊室发展友谊!由于我们的案主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因此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动力。焕祥的案主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要处理的是人生方向和亲子、学校问题;基卓的案主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为了西方医学无法处理的慢性疼痛和特殊疾病而接受针灸治疗。候诊室成了这两类人的熔炉,他们开始真心欣赏彼此,从相互的关系中学习。矮小的老太太带饼干给小太保吃;我们一直不确定年轻人带了什么玩意儿回报老人家!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这些人对彼此越来越感兴趣,对医生反而渐渐失去兴趣。他们甚至互邀对方在自己的约诊时间前来,在会谈中越来越对自己负责。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办公室常常聚集了好几个人,他们是在会谈后留下来聊天的。团体沟通的过程自然出现,案主的问题则日渐改善!

接下来我们开始到乡间带领短期的住宿体验学习团体,这些工作全部用团体方式进行。在候诊室和办公室的经验中,我们已看见团体工作的效果。大家在团体中的收获使我们感到振奋,如此丰硕的成果远超过个别咨商的效益。团体过程有助于避免惠特克针对个别心理治疗所说的“情绪相奸”(意指个别治疗中,治疗师和案主常常沉溺在相互的关系、深刻的对话中,但没有贴近真实的生活)。我们开始梦想拥有一座农场或乡间场所,将之改造为风光的大规模候诊室,让众人同聚一处、彼此相会、互相了解、帮助对方,以达到疗愈。

【学文解读】

那么这两位医生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放下人际关系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呀心灵和心灵碰到了一起,这个时候就看出了问题了。当两个人精神之间没有距离,当两个人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情况下展示自己,那么对方就清晰地看出来我们人中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状态。当我们观察到这些问题以后,当我们观察到这种情形之后,天然地就能够把这个找到的问题用于和精神病人之间的沟通。当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把发现问题这些原则再运用到病人身上的时候,就会发现,病人其实也都有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病人了解到自己的问题,解决掉以后,医生和病人之间就变得亲密了,心灵之间往往拉近距离了,就会很容易的使心灵之间得到了沟通、交流。因为人和人心灵之间如果得到了一种交流、沟通,人和人的关系就能够变得靠近,容易了解对方,容易接受对方了。于是人和人之间就变得不同了。

那么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间,同样也找到了这些精神病人他心灵疾病的原因,就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把精神病人的内在问题给他解决掉。所以在这里,这两位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专业人员只能陪伴案主走到专业人员本身准备好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说什么呢?也就是说,只有这些专家他自己懂了,他自己已经克服了他和别人之间心理的障碍,他已经走进了别人的心灵了,那么呢具备了这种能力了,他看到了、掌握了这种规律了,他才能够把这个能力普遍地应用到所有其他的病人身上,解决其他病人的问题。一旦心灵交汇,一旦精神得到了交通、交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立即就拉近了。所以呢,通过他们这种尝试,他们看到,他们的病人也学会了这种方式,这种病人同样用这种沟通方式呢,去和他们面对、见到的所有人去沟通,去拉近关系,所以他们就发现,他们这些病人之间呢互相越来越密切了,越来越喜欢在一起交流,在一起找到共同的语言了。

那么我们从这一条我们学到什么呢?我们就要知道,人呀,心灵和心灵之间它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割裂了这种相通,割裂了这种心灵的相汇,所以人和人之间离得很远。虽然在一起,但是呢,心灵离得很远。那么怎么能够使人和人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呢?那么唯有在精神上、在心灵里边找出一种办法,可以呢更密切地交流,密切地去相汇,这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

那么说到这里,我想把我们地藏七目前的发展也和大家交流交流。我们地藏七呢,通过四五年的努力,我们用打七的方式把六部曲介绍给大家,大家通过打七学习了佛法,学习了方法,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呢,从此开始改变自己,从此开始修行了。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呢,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使很多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是我们发现,即使这样,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有障碍的,依然呢是有距离的,这个具体表现在我们义工就是这样。我们很多同修打七以后,认为这个方法好,就来发心做义工服务于其他人。但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有效的培训,所以我们同修来做义工呢,都是带着自己的这些认识,带着自己的历史而来,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呢都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所以义工聚集在一起,往往很容易出现种种的矛盾,出现碰撞,出现互相的不理解。所以呢,慢慢呀这些义工经常会给我们反馈,遇到了种种的疑惑。所以在我们地藏七的发展这四五年过程中间,我们发展的道路、运行的道路摩擦系数特别的大。我们义工这块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我们地藏七的发展,受限于义工的这种问题,发展的步伐呀总是不能够走上一条快行道。

在道场里边,往往是一个负责人带着一些义工来维持打七,服务于打七。义工呢,往往听负责人的安排,那么这个道场责任最大的就是道场负责人,而义工被动地接受指挥,往往很难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义工的特点,它是一种流动性的、短期性的一种性质。那么为了维持打七,道场的负责人就特别地盼望这些义工能够长期地留下来做长期义工,这本身呀,就和义工的特点是矛盾的。所以有的时候道场负责人为了留住义工呢,就得哄着义工干活,义工即使有问题,有的时候也不敢说,不方便说,害怕说完以后,说重了义工受不了走了。那么长期这样做,道场呢越做越累,负责人呢很难把这个道场维持、维续下去。

那么现在我们天津道场搞了一个义工实践七,就试图要解决义工这个问题。我们经过摸索,发现这个很可能能够解决我们义工的这个短板,把义工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模式彻底地解决掉。那么义工实践七,它最大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所有参加义工七的同修能够发心,能主动地去找问题,主动地去承担。所有这些参加义工七的同修,能够集体协商去解决问题,同时在打七过程中间呢,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可以邀请同修帮助我们指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义工实践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什么呢?我想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刚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和人之间过去的那种世间的沟通模式打破了。所有义工之间呢,是真心地对待自己,真心地对待别人,每个人的心灵都敞开了。所以人和人之间,当距离缩小的时候,当他们的心灵没有距离的时候,那么这个集体里边,这些人在一起呀,那一定留下的就是欢喜、愉悦。所以义工七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把每一个人通过打基础七以后,得到了一种标准的义工培训。每个人通过义工七的培训,都明白什么是义工,怎么做义工。

当每个人经历过基础七这种学佛基础的培训,都接受过义工七做义工的培训,那么呀我们面对的生活,我们既懂得佛教的原理,又懂得修行的方法,我们还懂得在社会里边、在生活中间,如何用义工的心态去处理种种的事情,那么我们作为每一个同修,他就具备了学佛人的这种品德,可以长期修行、学习、实践下去,不会退道。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认识,在生活中间继续用自己那些个性的东西,错误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继续犯错。

所以我们现在再建议大家,每一个打基础七的道场,都应该同时开展义工实践七。义工实践七的前提就是打过基础七的同修,在打基础七的总结会上,都应该呼吁我们打过基础七的同修去打义工实践七,进一步地培训自己怎么发心。而我们所有功能七在打过之后,在总结会上也要强调、提倡我们的同修还要回头再把基础七和义工实践七都打下来,补课。因为基础七和义工实践七是我们地藏七的两块基石,缺一不可。

过去我们没有普遍地培训大家做义工,所以我们义工这一块的工作呀,做得不标准,不圆满,有瑕疵。今后呢我们要把这一块工作补起来,让所有的同修,所有打过基础七,打过特色七,没有参加过义工七的同修们,都应该回炉再去打义工实践七,接受义工培训,懂得如何用义工的心态去修行,去生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在这一块说这个事情呢?因为义工实践七的核心价值就是“发心”,就是把我们的心提起来了,拿出来了,把我们的心作为主体了,用心去面对所有的义工,面对所有的事情,面对打基础七的同修们为他们服务。只有每个人把心提出来了,只有发了心,我们才能主动地面对一切事;才能主动地承担一切事;才能主动地把佛法学好。被动地学佛,被动地做义工,它的效果都是极为差的。只有主动地学佛,主动做义工,主动去承担,这种效果就会好无数倍。

那么在这本书里边,即使他们简单地呀,是医生之间把心灵障碍放下,心灵得到了交汇沟通,那么再影响到病人,病人之间就会迅速地密切起来。可见呀,心的作用是无穷大的。那么这一点从佛法里面来理解是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因为无明,因为分别,使我们每个人从自性里边迷失了,我们每个人生活在我们自己知见的世界里边,不能够和其他的部分相通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个体。

而学佛呢,恰恰就是要克服无明,突破分别,使我们这些个体的东西,形成我们个体的这些墙壁一点一点地拆除、打破,使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扩张开来。当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回归到本性,每个人的心里边没有任何的障碍了,所有人的心灵它都交汇了,就不会再有区别,就不会再有沟通的问题,就绝不会出现因为分别、执著而产生矛盾,产生相互的伤害,不会产生战争。这是佛法呀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出路。

而世间法中能够使心灵得到沟通,它运用的方式,它运用的方向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世间法运用的手段是比较贫乏的,是有限的,不能够像佛法那样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之间的根本问题所在,不能够运用佛法彻底地把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打破,它仅仅表现在某些方式上,某些程度的交流上,所以世间法呢这些探索是不彻底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