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碧海蓝天的诉说~

本帖于 2013-12-11 21:35:2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星星 编辑

 快三个月了,断断续续终于快把The Kite Runner 看完了,感触多。我知道,里好像只有碧海天看原著,所以特有冲想跟她探一下。


 

最初我看过电影, 看后也颇为震惊。电影里让我震惊的是穆斯林的文化,比如乱石砸死犯奸淫的妇女,男人喜欢强奸男儿童,看的我瞠目结舌。

 

现在原著快看完了,体会到书和电影反应的境界实在让人感受不同。

 

书从1975年一直写到2002年,语言的优美难以言表。书最前叙述了两小无猜的两个小男孩主仆之间的微妙关系,用了很多篇章和笔墨记叙了“我”的好朋友兼奴隶的哈桑。哈桑有蒙古血统,鼻子是扁的,在阿富汗是属于劣势民族。在最初的篇章中,父亲对哈桑的态度,哈桑的家族历史,为后面的篇章的结局埋下了大量的伏笔。作者我形容哈桑用的笔墨,什么恐惧爬上了哈桑的眼帘,哈桑来回用舌头舔嘴唇的时候就是没有主意的时候。。。。是如此的生动,让一个哈扎拉族的小男孩似乎从书里跳下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我笔下的哈桑是那么的忠诚,勇敢,身世十分的可怜。

 

书的中间记叙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的生活。其中父亲拍案而起面对色魔的苏军的片段让读者感受到为什么父亲会是那么成功的一个男人。苏军入侵没多久,嗅觉灵敏,勇敢的父亲带着我很快逃难到了旧金山的非蒙特。在非蒙特,曾经在阿富汗富甲一方父亲在加油站做收银员经理。父亲宁可忍受劳苦也不愿意领取难民可以领到的社会救济食品倦。终于,在美国含辛茹苦的父亲把我送到了社区大学。在酒吧里庆祝儿子上大学的父亲还念念不忘对入侵家乡的苏联人的痛恨,是苏联人毁坏了他的一切。在周末他们去阿富汗人成堆的跳骚市场卖旧货,那里他们还继承着阿富汗的文化和传统,什么女人婚前是处女才受人尊重,什么未婚男女不能有太多接触,否则流言满天飞,什么有钱的阿富汗人买了美国的豪宅还在领取社会救济。在这个跳骚市场我结识了曾经离家出走追随前男友后来成为我的妻子的聪明的女人。兼具美国式独立自主品格和阿富汗文化影响下的妻子一直对自己没有守住自己的处女身体而有罪恶感,她深深的感觉到阿富汗文化对她的审判。可是她没有受到我的审判。我觉得这个原因是因为我从小没有母亲,又跟着一个说一不二,勇敢坚定的父亲长大,不知道什么是双重标准和审判不是处女的女人。就这样在美国和阿富汗结合的文化中,我从逃难的孩子变成了成人,又从成人变成了有社会地位的作家。在我快要结婚前,积劳成疾的父亲患了癌症 。疼的都掉过汗的父亲没有医疗保险,一直决绝去医院。直到最后站不动的父亲终于被我送到了医院。面对有苏联名字而在美国出生的苏联后裔医生,临死的父亲还坚决拒绝让这个医生给自己看病和触摸自己的身体。刚正不阿的父亲在临死前也没有原谅入侵家园的苏联人。

 

尽管1988年苏军撤退,可是阿富汗从此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88年后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北京的天安门事变,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没有人关心小小的阿富汗。我也在旧金山有事业,有家庭,买了维多利亚式豪宅和与聪明贤惠的妻子及妻子的家人温馨的生活着。

 

书的最后写的最触目惊心。阿富汗来信了,2002年我不得不告别爱妻和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家乡探望。战后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再次让我震惊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被塔利班控制着,战争使得很多儿童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昔日的大学教授成为乞丐,人们可以端着自己大腿沿街出卖,更可怕的是塔利班竟然每月光顾废弃城池里搭建的孤儿院强奸儿童。。。。。。

 

如果说书记叙的是哈桑和我在和平年代放风筝的童年趣事,更不如说本书是拿我的美好的童年中的阿富汗的故事是在和惨遭战争蹂躏后的阿富汗的事件进行极端的对比。书通过我和哈桑有趣的童年生活和哈桑在阿富汗文化中遭遇折射出战后惨不忍睹的阿富汗。书中对2000后美国的富有和对阿富汗的贫穷也是一个极端的对比。美国的超市里的麦片就有十几种,家家都有带遥控的电视机,频道有几百个,而2000年后阿富汗的人连面包都吃不上。

 

书基本快看完了,相当的震惊和有很多的思绪,最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1.     1我完全同意美国的阿富汗战争 。

2.     2我特别感谢毛主席结束了连年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封建皇权的旧中国。是毛主席建立了一个统一政权,有法律,有秩序的新中国。我对主席的众多不满从此以后既往不咎。

 

两年多前,大家在这里瞎聊,我从没想到我会看这本书。如今我看了,我想到的人就是碧海蓝天这个爱看书的同志。希望能和她分享这本书。如同高中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互相分享《飘》,那时候我们无休止的讨论如果我是郝思嘉,我喜欢白瑞德而她喜欢魏西里。不知道碧海蓝天同志对本书有何高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