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患绝症的独生女童,两个重新组合的婚姻;当医院无法挽救这个幼小生命的时候,女孩子的母亲决定要和已经结婚两年的前夫再生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同胞姊妹的血液才有可能延续得了白血病的女儿。
两个脆弱的婚姻,五个主人公,唯独“爱情”是个未知数。但,一个为了救女儿的母亲“一意孤行”地去挽救孩子(更像是挽救她自己的生存意义)时,另一个女人被逼得让老公去和前妻再次同床。
这是中国新一代导演王小帅在影片《左右》中所呈现的一个发生在今天的几个中国人身上的复杂故事。
廿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刚刚结束,“贺岁片”纷纷出炉。但是,看到媒体对这些大片儿的炒作方式,我感到真正的“中国电影”被忽视了。“中国人演的电影”或“关于中国的电影”不见得就是“中国电影”。
由于中国缺乏令人信服的主流电影批评,我们只好按自己的品位和审视能力来欣赏自己喜欢的、有看头儿的电影了。
过去十年中国最好的电影
廿世纪后期,“开放”后的中国出了一些“新电影”,好的不多,但确实比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也是中国电影的变化。
进入廿一世纪后,中国的新一代电影艺术家们从被束缚和压抑的创作状态中逐渐辨清了电影艺术的方向,更加独立地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题材、更加大胆地运用电影语言(拍摄方式、叙事方法等)。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最好的电影来自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一代电影人,即王小帅、娄烨、贾樟柯、李杨、陆川、宁浩等。通俗地讲,他们拍的电影“耐看”,有琢磨头儿、令人思考的空间大。
从反应现实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心态上比较,这些新一代电影人所拍摄的是最接近今天的“中国”的。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所生活的种种无奈和挑战。同时,他们的电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份。换句话说,他们拍电影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和观众,而不是先找一帮人策划商业效益。
过去十年间二流的中国电影
以娱乐和夸张为主的商业片往往反复实用明星,制造“大腕儿效应”和效益,商业性的目的对他们极其重要。今年来,中国商业片的领军人物非冯小刚莫属。
后军突起的姜文也跻身于二流商业“贺岁片”之内,用类似的方式争夺观众的眼球和国内电影市场,从视觉上制造“震撼力”,但这样的电影多是事半功倍。比如《让子弹飞》这样的片子是中国人看看热闹,外国人看不懂的东西。
不是说中国电影人拍的东西要博得外国人的喜欢。为什么经典的外国电影让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迷恋和思考,是因为外国导演先考虑给中国观众看吗?答案我们都明白。
二流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在获得商业成功时无法在追求电影艺术的境界,也就是无法超越自己了。任何一种艺术,它的提升是艺术家不断超越自己的结果,而不是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而被“商业”等等左右。
过去十年里最不入流的中国电影
可以追求商业效益和忽悠的影片是人们看了就骂的电影和电影人。曾几何时张艺谋让无数中国观众骄傲、令世界影坛刮目,可他的影片离“中国现实”越来越远了,却想传统闭塞的思维方式愈来愈靠近了。
从娱乐和商业片的标准上看,张艺谋不如冯小刚,因为冯小刚至少有一些中国人能看懂的幽默和玩世不恭的“个人”因素。但,张艺谋是一个毫无幽默感的导演。时间长了,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很可怕的。
尽管陈凯歌和张艺谋的“电影方向”区别很大,但陈凯歌的影片仍是换汤不换药,在《霸王别姬》后没有明显的提升。
这些二、三流的导演们所拍的片子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媒体炒作后人们看第一遍时有股“春晚”效果,但不会看第二遍了,再看就很难受了。
再《赵氏孤儿》出来后,陈凯歌曾对媒体说他就想拍“牛人”,因为《赵氏孤儿》里的程婴是“牛人”。难道今天的中国社会里没有“牛人”吗?那些万里跋涉到北京上访而找不到正义的中国百姓们不是“牛人”吗?那个女儿被“我爸是李刚”的冷血青年杀害的父亲不是今天的“牛人”吗?在没有天理的悲剧中他们生活的勇气难道不能打动你吗??
过去十年中国最牛逼的电影应该是《左右》
如果非要选,过去十年中国最牛逼的电影应该是《左右》
光看片名,我们就能看到王小帅和那些二、三流导演们的区别。后者是“标题党”,而王小帅似乎将自己的片名起得再平凡不过了,如《二弟》等。
《左右》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提炼而来的。影片为了唤起人们对今天中国患白血病儿童的重视而呈现出普通人在面临死亡和道德、良知是所做出的抉择和思考方式。抛开影片内容,作为电影人能从现实中发掘应该被政府和民众关注的事实在中国导演中已经很少了。
《左右》剧照
《左右》具备一部上乘电影所具有的,客观性、人性、深度、美学、幽默、思考空间和出色的演技等等。它不是那种居高临下说教,更不是忽悠观众的瞎编烂造。看《左右》的时候,我忘了时间,似乎在和导演一起“被纠结”了进去,在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里和自己争辩、省视和审视着自己对于“爱、情、责任、道德、生、死”的理解,有点儿像读完一部经典文学著作的感觉。
有几个中国人像《非诚勿扰》里的主人公那样生活?又有几个中国人会被那棵“山楂树”映照得纯洁起来??我们很多人看大片儿不过是想看葛优、周润发或某某女性的大胆暴露,意淫一下,然后期待着下一次再“被意淫”。
观众可以“被意淫”,但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被意淫”垄断对电影的认知、遮盖我们的眼睛和审视能力。
影片全部
/>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