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情缘何物》(4)

本帖于 2010-09-28 08:04:20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木兰侠)《情缘何物》(4)
  
两小无猜

一个大队一所小学、一所初中。           

所有在那个大队生活的小孩,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那所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了。

那是一个移动需要审批的时代。人们很难基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搬家的年代。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多数人就是在一个窝里从老生活到死。所以,是一个外来户比较少见的时代。

那个时候的中国农村的初等教育,还颇有一点美国目前公立学校教育的味道:大家的入学,按照所生活地点一视同仁,而且学费也只是象征性的。

可惜,这种做法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被坚持多久。 

在姜晖的记忆中,她是一个漂亮而害羞的女孩。

那个时候的姜晖内向,她也含蓄,话语少。

19699月,姜晖走进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她也是。一副“娇滴滴”的神态,天生一个美人胚子。不少人事后这么对姜晖形容,他们对她的第一印象。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伙子,“娇滴滴”是个什么概念,姜晖至今也还是没有搞明白。或许,就是美国人说的“Cute”吧。

现在,他的女儿已经八岁了,一副看上去就逗人喜爱的样子,或许,这就是当时她的样子不成?

不过,姜晖当时倒是没有那么在意这许多。他只是觉得她好看,可爱,喜欢和她一起玩。其它的,他自己已经不记得多少了。

如果记忆是岁月的齿轮,那么,时间就是磨平这个齿轮的打磨机了。很多美好或者不开心的记忆,会随着岁月老人而慢慢远离自己,变得模糊,走向远方。

他是不记得,可是他的同学却记得。

什么时候给她糖果,还是小白兔;

什么时候偷偷地给她一只铅笔,还是带色彩的。

这些让当时的同学嫉妒的小事情,姜晖都不记得了。 

1969年夏天到1974年夏天,是姜晖小学五年的岁月。

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似乎还给姜晖他们带来了好运。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注意到学校来了不少的新面孔老师。

小学一年级时,教他语文课的,是同湾的一位大姐,初中毕业之后成为民办老师。初中毕业教小学,在那个时代和那种地方,可能还是已经很优待学生了。

其后,很多初中高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的任课资格,都被这些新面孔的老师所占有。

在那个乡下小学,长期以来,都是高中毕业教初中,初中毕业教初中和小学。这一次,不少的小学课程,被正规师范培养出来的老师所取代。

有一次,她告诉姜晖,某某某老师还是县一中来的呢。神秘兮兮,让他觉得好笑。

她和姜晖都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学习,而且还很优秀。他是男生中的第一,她是女生中的老大。而且,那种地位还一直非常稳定,几乎长期没有挑战者。 

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凭着兴趣在学习。这种没有压力的环境,倒是让那批人在今天能够得以获得相当不错的成就。

姜晖说,他很庆幸自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

再早几年,没有他的戏。当时附近比他年长几岁的厉害主也不是没有,没有机会成就气候,算是那代人的命了,不认都不行。

他当时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就是这样一位,还是老三届呢,最后虽然在恢复高考后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但是,时间老人带给他的人生代价还是不可逆转。“老大”也是这样的主之一。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果再晚几年,他就成为现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的流水线产品之一了。在那个还挺出人才的地方,他姜晖可能也有出头的机会。但是,人生的感悟就会完全不一样。

人杰地灵,就是人们对于木兰山邻近地区的共识。那里青山绿水,植被丰富的丘陵加相间其中的一块块小面积的平原,衬托着木兰山群的美丽和高大。从那里再继续向大别山进发,就是林彪的故乡了。

能够产生那么多共和国的将军,没有足够的灵气是很难做到的。不少老人都这么自豪地说。

姜晖当年在高中时的一个朋友的女儿,不也是从那个乡进入位于武汉市的华师一附中,再作为那里的状元进入北京大学的吗。在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出生”之前,华师一附中就是武汉市最好的中学了。当然,在作为中国文化重镇的武汉,也还有省实验中学,武钢三中等很多质量非常不错的其它中学存在。 

高质量老师的充实,确实是让他们这个乡下小学的学生得益不少。正是这批老师的功劳,直到现在,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姜晖这批人,也还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从人数比例上看,最有作为的一批人呢。

看来,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用在这里似乎也很确切:物质条件实际上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质量上乘的师资,则是最关键的部分。

小孩子在一起,读书学习和玩耍,天真无邪,其乐融融,日子也过得很快、很容易。虽然对于大人来说,那还是一个生活困难的岁月。

那时候,姜晖眼中最漂亮的女人,实际上是他的班主任姜老师。

现在算来,班主任老师在当时可能也就16岁的样子。喜欢打扮,爱漂亮,是年轻妙龄女孩子的共同喜好,实际上也是人类的天性。

在那个年代,所谓打扮,实际上也非常的可怜,也就是将自己搞得整齐一点罢了。不过,就是这个让自己比一般人更加整齐一点,才让美丽被创造了出来,也才会有与众不同与鹤立鸡群吧。

那位老师很和善,说话轻声细语,这在农村的女人中间可是不多见的。 

你可别小看小男生的审美观。

对于丰满女人的喜爱,可是他们的本能。虽然,在小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那种本能来自哪里。但是,对于美的喜好,还是能够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差别的。

不过,姜晖自己说,他喜欢那位老师,可能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原因。

老师长得标志和丰满,充满活力,可能只是一个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好感,可能也无形之中让学生产生和强化了自己对于老师的好感。

相互欣赏,相互夸奖,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是改善双方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对于孩子,那是一种信心的源泉,喜好的发源地。

可能是,从开始时,姜晖所表现出的聪慧和好学,让老师对自己产生了好感。几乎所有对自己的工作认真的老师,都有一种喜爱聪明、好学学生的本能。而在农村,还真的有不少的老师,对自己的职业相当在乎,姜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心态实际上也很简单:你让他开心,他就能够友善和合作。

而这种友善和合作,又会被大人解读为“听话”和“乖巧”。于是乎,这样的孩子就被归类于“好孩子”之列。而好孩子又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也就是能够被有意无意的人为“照顾”。他们在这种优惠的待遇“诱惑”之下,又会继续选择能够获得更多和更持久优待的行为。

于是乎,就有了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你开始时由于某种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原因,而让孩子变成一个“坏孩子”,或者,你因为他(她)的一两次错误,就将这种大名盖在孩子的头上,那么,下面等待父母和老师的就是不断的麻烦了。

对于孩子,能够容忍的还是要容忍,能够暂时迁就的恐怕还是得学会装作没看见。

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很难侍候的活的动物体。

他们有思维,但是,那种思维所基于的逻辑,和成年人还非常不同。你认为合理的标准模式,他不在乎,或者叫做没有反应。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又都是以一种大家共同遵守和承认的规则和模式来进行的。

在这种规则和模式不对称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语言不通,无法沟通。

这就是代沟的形成原因,也是隔阂得以加大的基础。 

孩子喜欢一个人和一件事,就是基于本能的喜欢。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感性多于理性。或者说,孩子是一个感性动物,缺乏理性。而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制约自己的行为。

理性思考得基于一定的逻辑和前提,而逻辑和前提本身的正确性,却又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的。

由于这种逻辑和前提的时效性和地区性,就有了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洗脑的可能性。而这种洗脑又让有心人制造了一代代的与众不同的“罪犯”和极端分子。这种极端分子可能是本·拉登那样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是被弱智化的“极端分子”。

不论如何,这种人的人格和智慧都被扭曲了,他们成人之后,就会按照一种部分人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在思考和生活。

姜晖生活的年代,虽然在政治上还时不时被极左的“极端逻辑思维”影响,但是,毕竟在那个“角落里”,他还是在多少时候获得了正常的逻辑和前提训练。正是这种训练做基础,才有了他后来在美国的生活上的顺利。 

在那个年代还有那种奢侈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他们的幸运。这或许就是命运吧,你抱怨不得,祈求不成。要来档都档不住,不来,即使你烧尽人间香火,依然是微如地底冒出的地气,远没有你所期待的疾风暴雨般的效果。
(原创,未经作者“木兰侠”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作者保留所有权利,2009年12月)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原创小说)《情缘何物》(3)
  • (原创小说)《情缘何物》(2)
  • (原创小说)《情缘何物》(1)
  •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