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情缘何物》(3)

来源: 2009-12-08 07:41:3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聪明和运气

“叮、叮、叮”,电话的响声将姜晖从沉思中唤醒,这次是他的手机。

“晖,房价还在涨!”这是姜晖的助手约翰打来的电话,这时候已经七点多了。

从 2004 年开始,美国的房市就一再热火朝天地疯狂上涨。房价一再被推新高。现在已经是 2006 年底了。

年初时,姜晖的妻子来自加州一个朋友的电话,让他“猛然”发现,美国房市的泡沫,可能是个难得的赚钱机会。

姜晖妻子的一位好友在加州一家地产公司做经纪。几年之前,她还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让她觉得,在公司当一个专业的技术白领,还不如当一个经纪人来得舒服。

那时候,加州的房地产是一天一个价。更为离谱的是,你即使给出的价码高于对方的要价,你可能还是买不到你看中的那栋房子。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加州房市是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卖者决定一切。

加州的房市中的房子,颇有一点国内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物资的紧俏的味道。

相同的是,这里的房子成为紧俏商品,供不应求。不同的是,由于房子这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而是随市场的行情在波动,所以,你即使起早去排队,可能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一个好的价钱。这是因为,在你之后,可能还有购买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码,将房子从你手中抢走。

这种现象,在国内的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在那个时候似乎也是那样。

在美国,房市的这种狂热还真的是少见,姜晖想。

既然是少见,自然就有少见的原因和道理。问题是,这种道理到底合理和理性到什么程度?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商机?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姜晖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姜晖管理着一个对冲基金。发现投资和投机的机会,就是他的工作。

投资机会和人生机会一样,小的机会时时有,大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人生的成功,不少人觉得那是自己的本事。君不见,国内经常能够看到二十岁出头的人,在大声交流自己如何优秀和与众不同的故事。在十多年之前,姜晖也是那么认为的,而且一度还深信不疑。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更由于遇到的幸运事和不幸运事越来越多,遇到的人也越来越各种各样,他越来越觉得,人生运气比能力更重要。到此,他也越来越明白,为什么成功的美国人,每一位都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幸运,而不是自己的能耐。这和中国人的见识相差很大。

难道真的是,中国优秀的人就是与众不同?人生的智慧就是能够打败运气带来的大势变化?

在十多年前开始进入金融投资领域时,他就是怀抱这种心态做事做人的。

他来自国内的名牌大学。毕业于美国的一流学府,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和训练。毕业之后,他又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声誉卓著的美国投资银行工作。一切顺风顺水。那年头,又是美国股市开始大发牛劲的开始。随后多年的一路高升,使这些商学院毕业的少壮派很是风光了一阵,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大赚了好几年。

他从分析员开始做起。兢兢业业,眼光敏锐,充满智慧,是当时同事对他的普遍评价。最后,他以自己的业绩,坐上了一个小基金的管理者的宝座。

再后来,他借助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及时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其后,他几年如一日,带给股东一次次非凡的业绩。这种记录,又让他一时之间成为“名人”。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他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对与错。

反省自己的过程中,他再一次认真研究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故事,也认真琢磨过对冲基金老大索罗斯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后来,他更深入地分析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原因。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聪明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对于一个人的长期成功来说是这样。要想获得与众不同的杰出结果,你就得看出人们没有看到的机会。也就是说,你抓住机会的能力和与这种能力相伴的好运气,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抓住机会的“能力”这点上,姜晖不太认为那是一种“能力”。他更相信那是一种运气。正是因为那是一种运气而不是一种能力,所以,你用心防范风险和运气不佳带来的损失,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而又正是这点,让巴菲特能够与众不同。因为,巴菲特的成功,第一是他看重运气的作用而不是自己的聪明。所以,在他看到泡沫时,或者在他感觉自己不能够理解的时候,他就选择退出和保守。

这种不自以为是的做法,才让他一次次躲过了大亏损的悲惨处境。虽然在巨亏之前的那昙花一现的发财机会,也被他一次次放弃了。但是,为此而躲过的可能的坏运气,却让他最终成为胜利者。

基于这种理念,姜晖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了。妻子说,他说话的口气已经不同于以前了,更多的时候,他比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设身处地,心平气和。

“老公,你真的有点大将风度了”。

有一次,妻子这样调侃地对他说。

由于这种心态,在股市开始发热时,他也开始紧张和“心神不定”了。

这种心态和一般人真的非常不同。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股市牛劲冲天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

在股市一天一个新高的时候,你会看到,到处都是笑逐颜开的股民,和那些“大公无私”地向你推荐股票的业余专家。

无论你在汽车上,还是在普通的餐馆里。人们谈话的主题,大多数都是关于股市的。

“老张,按我说,还是把你那个小店关了得了。变换几个现钱,到股市里来,几个月比你几年的收获还大。”

“老婆呀,将钱存在银行还不如投资银行股,人家专家都这么说。过去你不信,现在信了吧。还是将那十来万块钱给我吧,我去股市玩一把,全部买中石油的新股,保证不出一个月,不仅儿子的大学费用就能够得到解决,你我后半辈子也生活无忧了。”

在中国股市狂热的 2007 年,类似这样的话语,你可能经常会见怪不怪了。而且,如果最后那位离婚,孩子因为付不出学费上不成大学,甚至是闹出人命,都不应该是会让人奇怪的事情。

人们太自信了,哪能不出问题。

那时候,在美国,朋友和他聊天时,也几乎每一次都离不开股票和股市。

更有趣的是,在那个时,每一位业余投资专家的的预测还非常正确。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姜晖告诉自己也告诉自己的手下,特别是那些分析员:如果你突然觉得自己很容易预测正确,很可能就是牛市的后期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只有勇敢和正确,而没有小心谨慎和错误,这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很不幸,他的话很快就被证实是正确的。也很幸运,他因为自己的“运气”和智慧,得以代表正确,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带来的对科技股的毁灭性打击。纳斯达克指数从五千余点一口气下跌到千点附近的惨景,对于很多股民来说,不亚于大萧条对于一般人带来的打击。

姜晖没有骑上那匹狂奔的牛市战马,他在四千点之前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他的资金基本上全部转入了美国国债。他也没有选择做空美国股市,因为基于他的分析,在那个时候,牛市不言顶的规律,让他无法搞明白,牛市到底会在什么时候真正终结。没有把握,或者把握比较小的投机事件,他不太想参与。同时,他也做不到像巴菲特那样,持有一些自己终身喜爱的公司股票。

对他而言,你可以爱你的家人,也可以喜欢一家公司和它的管理者,甚至是“爱”上那个公司的管理层和管理文化。但是,你是不可以爱上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的。

你付出的是价格,获得的是价值。

这是他每天都要重复的一句话。也是那些价值投资大师们,一再告诫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核心要素。

对于这一点,在事后他更加明白了。想当初,雅虎可是互联网领域的一匹快马,在最疯狂的时候,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想到,几年之后,居然会有人有能力将雅虎打趴下的。即使是作为软件领域巨无霸的微软,也一度让雅虎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雅虎最牛气的 1998 年,一家叫做谷歌的小公司,还一度求雅虎将自己收编旗下,使谷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有个好的生存机会。

在加州硅谷,可能每一天都有新的科技公司注册成立。但是,最后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成为气候的,确实是少之又少。

谷歌想在自己还指值几个铜板的时候,实现点价值。这种理性选择,也是很多小公司通常的做法。不少的大公司,包括思科、微软等,就是靠收购这种类型的小公司发展壮大自己的。而且,有不少的小公司,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让大公司来兼并自己。

那时候的雅虎是无法将谷歌这个小不点放在眼里的。几年之后,雅虎反过来求谷歌收购自己,给予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而这时候的谷歌却没有办法感觉到收购雅虎的价值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国人喜欢说的一句话,用来描述人生的不确定性。而在科技领域,一年的时光比那人生的三十年还要长。

由于这种种原因和领悟,在投资上,姜晖想将自己变成一位“智力平平”的机器。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是价值远低于价格,他就抛弃价格,清仓股票,等待价格向价值的回归。即使他再喜爱这家公司,他也会这么做。

在股票市场,只有情人,没有妻子。

只有暂时,没有永远。

终身持有,只有巴菲特才能做到。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你没有必要那么执着,那样做,对你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好处。这是姜晖给人不多的投资建议之一。


(原创,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作者保留所有权利,2009年12月)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情缘何物》(2)开裆裤的朋友
  • (原创小说)《情缘何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