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题目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确切的题目应该是“观看和阅读《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前因与感想”。如果您觉得是因为上当点击了这篇文章,那么,我的标题和您的好奇心都要负责:)))。认真地说,故事确实与二位少年知青和一位少女小裁缝有关。
上个星期,我读到一位网友在我的游记《随笔(4): 英格兰的巨石阵》留言:“根据汤玛斯.哈代的小说‘德博家的苔丝’拍摄的电影‘苔丝’,结尾时就是在巨石阵。神秘的巨石群,阴霾的天空和悲剧的结局,其震撼力之大,使人难忘。”我给这位网友作了如下回复:“汤玛斯.哈代是我很尊重的一位英国作家。年轻时,不韵世事的我不是太喜欢他的一些悲剧性作品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描写。长大成熟后,我越来越欣赏他的写实。不止一遍地读过‘德博家的苔丝’,但只看过一遍‘苔丝’电影,没有注意到结尾。过几天,到图书馆寻找一下,借回来看看。”
周末,去我家附近的图书馆查询,没有借到电影《苔丝》。企鹅先生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部中文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这部2002年的电影改编自旅法华人导演戴思杰同名畅销书,由作者自编自导。周迅、刘烨、陈坤演饰电影中的3位主角。将之借回来,我与先生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很有感触。电影激起了我对同名小说的好奇。找到了小说,我将之一气呵成读完。原文小说是用法语写的,在全球被被翻译成25种文字出版,包括中文和英文。作者戴思杰一反知青文学的常规,没有用写实主义来描写知青,而是用一种浪漫、幽默、温馨、和感怀的方式描写。使读者读了小说或观众看了电影后,在淡淡的忧伤中感受文学的影响和知识的力量,甚至使人在苍凉中感受到美和希望。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一个肺科医生的儿子马剑铃(刘烨饰)和一个牙科医生的儿子罗明(陈坤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年,他们分别是十七岁和十八岁的少年。在这偏远闭塞的天凤山,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感到压抑,只有村子里活泼开朗的少女小裁缝(周迅饰)带给他们一些欢乐。有一次,他们从另外一位知青那里发现和偷到一只装满“禁书”的皮箱。那箱子里的一本本巴尔扎克的小说扩展了二位知青和小裁缝的世界。二位少年知青在不知不觉中以不同的方式爱上了少女小裁缝。知识给他们都带来了变化。巴尔扎克的小说使少女小裁缝明白“一个女人的美是一件无价之宝”。最后,少女小裁缝放弃对少年知青的爱,选择离开他们以及那个生她和养她的小山村,到一个大城市去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电影基本上忠实于小说,尽管有一些差异。小说和电影的主题都是知识给人带来变化。作者戴思杰生动地描写了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小山村文化缺席但人性未泯。他叙述着知识与美以及青春与激情的交织,中间时而穿插着滑稽与黑色幽默。二位少年知青在到达小山村的第一天,他们的行李被村长和村民们搜查。罗明带的书被村长查出来后扔到火中烧毁。当村长查出马剑铃带的小提琴时,他也要将这“资产阶级的玩具”烧毁。千钧一发之际,机灵的罗明和马剑铃蒙了村长一把。他们将莫扎特的一段小提琴奏鸣曲改名为“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并且由马剑铃演奏给村长和村民们听。村长和村民们都非常喜欢那首乐曲。心满意足的村长并且发表评论“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从而避免了小提琴被烧毁的命运。类似这样的场景使人在心酸中发出微笑。
在看这部电影和读这本小说时,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一些文学城网友们曾经写过的知青生活以及我的女儿今年6月份在湘西一个偏远山村小学做义工的经历。那些网友们亲生经历的文章和我的女儿亲生经历的分享,使我更深地体会《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看完这部电影和读完这本小说,我对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又多了一份了解和敬重,并且对文学作品又多了一份热爱。忘记是谁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