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和两个黄金定律 司徒

微笑 和两个黄金定律 司徒

 

Tik Tok 英语讲稿翻译 SeetoMD

 

在美国待了三十多年,

我一直注意到一个小细节:

 

在这边,跟陌生人对上眼,

十有八九会回你一个微笑;

在东亚,差不多的对视,

更多是中性表情,目光一错开就走。

不是没礼貌,只是习惯不一样

 

来句简单的脑科学:

眼睛把画面送到大脑,

有一条快通道先让杏仁核做“安全小检查”;

还有一条慢通道再到皮层、前额叶,结合场景和文化。

说白了,脸上的表情常常会把你潜意识里的感觉带出来——

有时就笑一下,有时就保持中性。

 

日常里的“习惯反应”:

很多西方场景里,只要觉得“没事儿”,

脸就顺手一笑

很多东亚场景里,如果判断是“中性”,

保持中性

笑更多留给熟人朋友

工作需要(比如前台接待)。

 

怎么理解最简单?用两句”黄金定律”

 

孔子这条(“不要做”)

你不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别那样对别人。

不想被背后说,就别在背后说人。

重点是体面和边界

我不喜欢别人越线,我也不去越你的线。

如果遇到灰色地带——我觉得好,你不觉得,

别硬上,先问一句

“需要帮忙吗?” “我能提个小建议吗?”

对方说不用,就收手

 

耶稣这条(“要去做”)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先那样对别人。

你会感激的,就先给出去。

一句话:先主动,给点善意

 

一句好记的:

孔子先守住边界,耶稣先送上善意;合起来:不伤人+去行善。

 

我有个小经历:

五年前黄昏,我的车在上坡熄火。

好几位陌生人停下问要不要帮忙;

有位先生递给我一支小手电,还留了电话:

“拿着,注意安全。”后来我想还给他,他说:“留着用吧。”

这就是“先伸手”的习惯。

而在中国,更常见“先不打扰”;

但进了圈子,或真有需要,帮得也很快

 

我的做法:

在中国——先把边界守好,需要时再上手;

在美国——先提出帮忙,听到“不了谢谢”就尊重。

起手不同,目标一样:体面和关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谢谢分享 -ToClouds- 给 ToClouds 发送悄悄话 ToCloud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8/2025 postreply 06:41: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