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34.《游山西村》陆游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1)浑,丰年留客足(2)鸡豚(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4)又一村。

箫鼓(5)追随春社(6)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7)闲乘月(8),拄杖无时(9)夜叩门。

 

1.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2.  足:足够(招待)。

3.  豚(tun2):小猪。此处代指猪肉。

4.  柳暗花明:柳色暗绿,花色红艳。

5.  箫鼓:吹箫打鼓。

6.  春社:古代以立春的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人们拜祭社神,祈求丰收。

7.  许:容许,可能。

8.  闲乘月:趁月明之时出外闲游。

9.  无时:不定时,随时。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文学家。陆游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陆佃曾任北宋神宗朝尚书右丞。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宋高宗时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后因受宰相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陆游一生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后,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拜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于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逝世,享年85岁。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以诗成就最高,他的诗题材广泛,语言平易流畅、章法谨严,兼具李白的奔放与杜甫的沉郁。他力主恢复中原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风光田园诗细腻优美,别有意趣。他的爱情诗情真意切,多有精品。陆游的词数量虽不算多,但气象超然,兼具豪放和婉约的特色,几首精品被人世代传颂。此外,陆游的散文、书法和史学研究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陆游一生创作丰厚。明末清初学者毛晋的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剑南诗稿》85卷(其中有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等。陆游现存诗9300余首、词140余首。

 

唐风:陆游出身名门,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在徽宗朝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职。靖康之变后,陆宰携家眷南迁,那时陆游年仅两岁。南渡后陆宰对仕途不再热衷,回到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过起了闲居的生活。

宋雨:陆游是在书香的环境里长大的,他曾经在诗中说他们家“七世相传一束书”,也就是说祖上七代都是读书人。据记载,在朝廷向民间征集书籍时,他们家曾捐献了一万三千多卷书。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宋史》中说他“年十二,能诗文。”而且因长辈的名望,他16岁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九品散官)。他这样的起点,应该说是仕途的前程光明。

唐风: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陆游虽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朝中为官,但却磕磕绊绊。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参加锁厅考试(一种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参加的制科考试),被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养孙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不悦。次年(1154年),陆游在参加进士科省试时,主考官在秦桧的压力下借故将陆游除名。

宋雨:好在刚过来一年,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就死了,陆游得以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他被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编撰行政命令和文书的官职)。这一时期陆游积极进谏,高宗大多采纳,并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朝中司法。宋孝宗1162年即位后,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在入仕的头几年,陆游的仕途是比较顺利的。

唐风:宋孝宗被认为是整个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有治国之策与抱负。他开始是看重陆游的,而陆游也对孝宗报以厚望,希望在他的治下能够完成北伐大业。但他后来却至少三次引起孝宗的不悦,从而被贬官或罢官。比如他在隆兴北伐前一年有关军纪和国策的上疏,可能过于急迫和尖锐,导致被贬为镇江府通判。

宋雨: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启用赋闲20年的主战派前宰相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在关键的符离之战中,大将李显忠、邵宏渊不和睦、不协作,导致北伐失败。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在北伐前,陆游曾上书张浚,提出用兵的建议,后来北伐失败以后,在镇江任上他结识了张浚,继续为恢复中原献计献策。这么做在当时朝中主和、偏安之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都有潜在的危险。

唐风:隆兴二年(1164年),陆游对枢密使(统管全国军政的宰相级高官)张焘控告,权臣“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向孝宗提出后,皇帝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原来,曾、龙二人在孝宗还是王子的时候,就跟随着他,不是能动得了的。

宋雨:到了次年乾道元年(1165年),在张浚过世后不久,有人向皇帝进言说陆游曾“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听这口气陆游似乎要为隆兴北伐的失败背锅。于是朝廷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这时陆游40岁。他在家乡山阴赋闲了4年,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才被朝廷再度启用,任夔州通判。我们下面赏析的七律《游山西村》,是陆游赋闲一年多以后,于乾道三年(1167年)春天在家乡所作。

唐风:我们先来看标题《游山西村》。“山西”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北方省名。现在书籍上的一般解释,“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而“三山” 是绍兴西北约四公里处的行宫山、韩家山、石堰山三座小山丘。陆游的故居在今天绍兴县东浦镇溏湾村。当时这个地方在镜湖(又名鉴湖)湖畔。那个时代镜湖非常浩渺,绵延百里。我们在赏析李白的《子夜吴歌》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都提到过这个湖。

宋雨:按照一般的理解,本诗的背景是,陆游春天里到住所西边的村子去走一走,到人家里坐坐,还被酒肉招待。诗人兴致很高,便写下了这首反映农村安宁、祥和的诗篇。然而我最近在阅读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陆放翁宅,宋宝谟阁待制陆游所居,在三山,地名西村。山在府城西九里鉴湖中。”(李亨特、平恕、徐嵩《乾隆绍兴府志》)地方志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它说陆游的宅子在“西村”,所以“山西村”似应解释为三山地区的西村。若真如此,他是自己到自己住的地方“游”,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风:陆游的生平记载是比较多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当年他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居住的地方是在别处。三山地区是他这次赋闲期间,为他将来颐养天年选定的住地。选择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次“游山西村”可能发生在他尚未在这里定居的时候。也许村民的好客和气氛的宁静祥和,使诗人最终决定在这里安家。这只是一个猜测,先放在这里吧。

宋雨: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方面反映了农家的好客,热情款待客人。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农家自己酿酒,而且在丰年里可以有鸡和猪肉招待。这也反映了鱼米之乡人们生活的相对富足。据史料记载,在宋朝,这个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比猪肉可以在集市上购买。

唐风:绍兴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传统。“腊酒”是以米为原料酿制的酒,一般在腊月里酿制,十几天就可以酿好,这样正好在春节时饮用。因为是老百姓自己酿制的酒,未经过滤,混有米渣,所以是浑浊的。“莫笑”二字,表明诗人的随意,他非常适应和接受民间的淳朴生活。

宋雨:“浊酒”一词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它有时反映一种凄苦、悲凉的意向。如“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等。与“浊酒”相对应的是“清酒”,它是经过过滤的比较高质量的酒,经常是在酒肆的宴会上饮用,价格比较高,所以李白夸张地说“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

唐风: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唐宋时期的酒都是未经过蒸馏的,酒精含量较低,可以一次喝得比较多,甚至大碗地喝。现在大多认为酒的蒸馏技术是元代传入中国的。那时蒙古人征服欧亚大陆,将蒸馏器引入国内。现在中国的白酒都是蒸馏酒,其酒精含量是比较高的。

宋雨:颔联是在倒叙找到村庄的过程。陆游当年恐怕没有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广泛引用的名句。这一句字面上是描写是寻找的过程:过了一道道的山梁、一条条的小溪,小路已经难以辨认。正当诗人踯躅、困惑之时,忽然间柳绿花红,村庄、农舍就在眼前了,真是喜出望外!钱钟书先生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

唐风:诗人在创作本联时,可能也刻意包含了哲理性,超越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这是宋诗的特点。这一联也是本诗成为名篇的主要原因。后人在引用这两句时,几乎总是把它扩展到哲理的高度。

宋雨:是的。比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很长时间没有进展,但锲而不舍地思索和尝试,结果有一天茅塞顿开,找到了突破口。前些年我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在研究“孪生素数猜想”方面的突破。其豁然开朗的时刻,完全可以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

唐风:这14个字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生中获得了机会。有时乍看好像全凭运气,其实不尽然。很多时候没有如果“山重水复”的反复寻找,“柳暗花明”是不会到来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好像机会很多,运气特别好,但细究七律,那些机会往往是他们不断探究、积极争取来的。

宋雨:颈联描述了村子里的民风民俗。“箫鼓追随春社近”意思是说春社的日子快要到了,村民们吹着箫、打着鼓。“社”的本意为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的推算要用到旧时的黄历,每年时间不定,大约在公历的3月中下旬。这一天农民到土地庙祭社祈年,他们击鼓吹箫,在庙中供奉酒和食品,祈求丰年。

唐风:“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进一步对村民的装束等加以描述。我感觉这句中暗示,在陆游那个时候,至少在接近首都临安的地区,风俗的变化和人们衣着的变化都是比较快的。诗人显然了解这种变化,但他对于传统农村的“古风”更为欣赏。

宋雨: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愿今后有机会在月色下,拄着拐杖,轻叩柴门,到农舍去拜访。一些赏析文章说,诗人到远处的村庄里游了一整天,天已经黑了。但仔细想来我有一点疑问:诗人已经写明,来的时候即便是白天,依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晚上居然想“闲乘月”,难道不怕迷路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唐风:这一句我认为恰恰支持我前面的判断,即创作本诗时,诗人正打算到这个地方安家,但还没有确定。本诗前三联是实写他探访的经历,而尾联则是他的假设,即今后如果在这里安家了,则月下也可以信步外出,到邻里乡亲家中小坐。那个年代,在大晚上翻山越岭,去他人家里拜访是不符合逻辑的。

宋雨:嗯,你的判断有道理。陆游的七律严谨、工整,又不落俗套。中年被罢官本是令人愤懑之事,但诗人在这篇游记诗中却通过描述淳朴的乡村生活,反映其内心的旷达。本诗次联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不仅暗示了诗人未曾泯灭的信心,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