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坛综艺会17期】暖场之【爱的星空】(九到十四)谜底:我想有个家!
九 我
手执干戈,- -“我”左为“手”,右为“戈”,直指字形本身
寻己何方。 - - “寻己”双关,既指寻找自我,又扣“我”字本义。
戈刃向内,- - 喻指自我博弈(“我”中含戈),哲学上呼应人与自我的斗争。
终见本心。- -本即我,“心”点睛,揭示谜底为认知自我的终点。
十 想
树眼北相望,- - “树眼” = 「木」+「目」= 「相」(“想”的上半部),“北相望”双关,既指南北遥望
的思念,也指“相”字在“想”中居北(上方)。
心舟南下渡。-- “心舟” = 「心」(“想”的下半部),“南下渡”喻思绪向南漂泊,呼应“心”字在“想” 中居南(下方)。
思深不见影,- - “思”与“想”同义替换,“不见影”形容思念无形,暗合“想”字虽有心相却无实体的抽
象特质。
惟与心月驻。- -收束全诗,明确“心”是“想”的核心,以“月”的意象升华思念的永恒性,最终揭晓谜
底。“心月”:直指“想”字底部的「心」,同时将“心”喻为明月,象征思念澄明皎洁。“驻”:既表示“停留”(思念长存心间),也暗喻“想”字结构中心字的稳定性。
整体意境:当深沉的思绪(思深不见影)无处寄托时,唯有心中的明月(心月)永恒相伴,点明“想”字是思绪的归宿。
十一 有
半轮明月悬空,- -字形拆解:这句描述的是“有”字的下半部分“月”。 为什么是“半轮”?因为“有”
字中的“月”右下角是开口的,并不像完整的“月亮”那样封闭,仿佛一轮圆月被遮住了一 半。 “悬空”一词非常精准,它指出这个“月”处于字的下半部分,仿佛悬在底部,同时 也为第二句的“天”做了铺垫。 意境营造:画面感极强,勾勒出一幅残月当空的静谧夜景。
左手遮天何求。-- - 字形拆解:这句描述的是“有”字的上半部分“????”(读作 zuǒ,古文字中表示
“手”,左手)。 - “左手”直接点明这是一个“手”的变形。 “遮天”形容这只“手”位于字的最上方,盖住了下面的“天”(即第一句的“月”所代表的“天空”)。“天”在这里是比喻,代指字的下半部分。 “何求”是一个巧妙的双关:既是在问“这只手想要求取什么?”,也暗指“有”字的本义——拥有、求得。- 意境营造:赋予字形动态和力量感,仿佛一只巨手向天索取,充满了野心和欲望。
岂是虚无飘渺,- - 此句从字形转向字义。“有”代表“存在”,与“无”相对。诗句用反问语气强调:
“有”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代表切实的存在),从而否定“无”,肯定“有”。为最后一句的总结做铺垫。
万象尽归其中。--点明谜底:“万象”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尽归其中”意思是全部能被“有”字容纳。
这不仅指“有”的字义(“存在”涵盖万物),也暗含其字形——上半部的“手”试图掌控,下半部的“月”象征包容,字形字义在此统一。升华主题:将“有”提升到哲学高度,成为理解万物的基点。
十二 个
竹叶潇潇落人间,--「个」字象形竹叶飘落之姿(竹字头为“?”,常简作“个”状),「人间」点其世
俗存在
擎天一竖立中原。--直指「个」字主笔竖画(丨),「擎天」「立中原」赋其孤高撑世之态。
莫道形单身影只, - -「形单影只」双关,既状「个」字孤立字形,又反衬其独立精神。
独立千霄自在仙。- - 「万木」呼应竹之品类,「自在仙」终揭谜底——「个」乃竹之符号,亦喻超
然个体。
十三 家
宝盖低垂拢尽世间暖,
豕归檐下方为天下安。
莫羡朱门广厦千重影,
一盏暖灯照此生归宿。
此字易猜。
宝盖”指汉字部首“宀”(mián),象征屋顶。这是“家”字的头顶部分。
“低垂”和“拢”字生动地描绘了屋顶向下覆盖、庇护的姿态。“拢尽世间暖”赋予了字形温度和精神内涵。家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为家人遮风避雨,汇聚温暖。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温暖,更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豕”(shǐ)是古字中的“猪”,这是“家”字的下半部分。在古人看来,屋檐下有猪(代表牲畜和财富)标志着定居和生活的开始。“檐下”再次点明“宀”和“豕”的上下位置关系。这句阐述了家的第二个功能:提供物质保障,带来安宁。“豕归”代表衣食丰足,“天下安”则从小家的安宁升华到国家的稳定,体现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传统文化观念。
第三句没有直接拆字,而是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朱门”指古代豪门的红漆大门,“广厦千重”形容豪宅深院。不必去羡慕那些豪门大户的奢华。这是对前两句的升华。它强调,家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奢华(朱门广厦),而在于其内在的温暖(世间暖)与安宁(天下安)。真正的家,无关贫富。
“一盏暖灯”:是家最经典的意象,代表等待、温暖、指引和希望。无论夜多深,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此生归宿”:直接揭示了“家”的终极意义——它是人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是灵魂的最终归属。“照”字:巧妙连接了具象的“灯”和抽象的“归宿”,意味着家照亮了人生的意义。
十四 !
惊雷起,- -“惊雷”比喻感叹号发声时的突然、强烈和震撼力,如同雷鸣般引人注目。“起”字对应
感叹号的竖直笔画(丨),形容笔势如雷霆劈空而下,充满爆发力。
戛然而止,- -“戛然”拟声,形容声音骤然停止(如《礼记·曲礼》“戛然而止”),对应感叹号下面
的点(. ),表示情感的紧急收束。同时也描摹了竖笔(丨)写到末端时突然停顿的笔法。
万语凝一点,- -“万语”代表千言万语、复杂情感;“凝一点”指所有情绪最终浓缩为感叹号右下角的
一个点。这句揭示感叹号的核心功能:将强烈情感(惊喜、愤怒、感叹)高度凝练,聚焦于一点。
悬笔尽显完结。- - “悬笔”:形容竖笔(丨)末端悬空蓄势的笔锋,仿佛笔虽停但意未尽。“尽显完
结”:感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情感宣泄的完成,但“悬笔”又暗示余波未平(如余音绕梁)。矛盾张力:感叹号是“完结”的标志,但其本身蕴含的强烈情感又打破“完结”,留下持续冲击力。
大家看出此次谜面有何端倪了吗?
正如雨女所言“台湾有个叫潘美辰的唱过一首歌。好像叫这个名字。”,此文的谜底正是“我想有个家!”。我大约在1990至1991年间第一次听到《我想有个家》。那时我和许多人一样,都知道这是潘美辰演唱的,但却不知道这首歌原来也由她亲自作词作曲——更没想到,她比当时的我还要年轻。
那时我独自在外,正值青春,荷尔蒙旺盛,心中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迷茫……(省去一万字)。而这首歌旋律简单、情感真挚,非常容易跟唱,也极其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后来我才了解到,潘美辰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源于她早年的经历。她16岁就离家北上求学,在台北半工半读,曾经半年搬了三次家,吃过整整几天泡面,病了累了都只能自己扛。正是这些孤独而艰难的时刻,让她深深理解到“家”意味着什么。她把所有这些真实的体验融进了创作,才写出这首渴望归属感歌。
《我想有个家》之所以能够穿越时代、打动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为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旋律,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唱着孤独,却带来慰藉;它诉说缺失,反而唤起了人对温暖的向往。不管你在哪里、经历着什么,这首歌总能让你想起——“家”的意义。
正如66的山梁说的“你有竹子也有窝了吧”,如今我当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日子踏实也温暖。但我更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躺平,能更早实现“我想有个家”的愿望,不再需要经历那么多的漂泊与等待。
言尽于此,来欣赏歌曲吧。适逢星坛综艺会17期,也算应景。
最早的版本
1991年央视春晚
本期获奖者名单:
全部猜对:疏影笑寒,雨女,66的山梁。
部分猜对:云霞姐姐
以上获奖的网友注意了,请在本贴后的留言中,说明自己想要梅老师墨宝的细节,包括,文字,字体,横写竖写,左到右还是右到左,繁体简体,以及要不要装裱。细节可以省略,至少说明要写什么字。谢谢啦!
感谢梅老无私奉献,和云儿的策划支持。大家周四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