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的初秋,对我来讲,是“划时代”的,因为,我在这个初秋,爱上了鲸鱼。
对鲸鱼的认识,应该是小时候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吧?后来看《动物世界》,看电影(记得在飞机上看了《Free Willy》),然后就是在圣地亚哥海洋公园看了Killer Whale的表演。印象中,它们巨大、聪明、友善、会唱歌。
女儿小时候和父亲出海看过鲸鱼,说是“特别大”,然后回来唧唧呱呱讲了一堆关于鲸鱼的知识,什么“驼背”啊、“没牙”啊、“校车一样长”、“可以活110岁”……我也就是啧啧称奇,并没有真的把这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放在心上。它们有多大呢?成年蓝鲸可以大到30米长,200吨重,心脏就可以重达600公斤。比较一下: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非洲象的体重才6吨!
今年初秋的一个清晨,起床后走到窗边,看到海面上的一群鸟,却拉开了我对鲸鱼痴迷的序幕。
话说很多鲸鱼每年都会迁徙,春天从热带一路往北,甚至到达北极;秋天则调头南下。一路结伴而行,生儿育女。北美西海岸常见的座头鲸(Megaptera,Humpback Whale)长距离迁徙可达到8000公里。因为它们有吐泡沫圈围捕猎的习性,所以有它们出现的海域总是有无数的小鱼小虾被裹挟在鲸鱼的泡沫里,方便鲸鱼进食,当然也吸引了其他的鱼类和鸟类。
在旧金山西海岸,就有无数水鸟会和迁徙的鲸鱼伴行。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直到前几天从窗口看见海面上黑压压的一团,仿佛是一个浅滩或者小岛。拿起望远镜一看,把我们惊呆了:那是成千上万的水鸟啊!再看看,周围是好多小船,足足有二三十条。
(录像截图,海边看到的海面上成千上万的水鸟)
这下,我们想起来,最近海面上的船真多。有小渔船、快艇、游轮、帆船,难道他们都是来看鸟的?噢,应该是来看鲸鱼的吧?
那么,鲸鱼呢?前几年在海边散步,在栈桥钓鱼的时候,见到大家指着远处的鲸鱼,也没有太在意。这次我们拿望远镜仔细一看,果真,水鸟所在,鲸鱼浮现。
先是看见它们从鼻孔喷出的水汽,在海面上高高扬起水雾,然后就能看见一跃而过的庞大身躯划出的漂亮弧线。有时候会看到它们跳跃翻转,或者是蓦然出现的黑色鱼尾。
虽然离得远,但它们居然进入了我日常生活的视线里,真是让我激动不已。于是,我每天花了好多时间举着望远镜,守在窗口看鲸鱼。最幸运的一次,看到了五六头鲸鱼的鱼群,此起彼伏,好似在和周围的水鸟一起嬉戏。还有那种会一头扎进海水捕鱼的水鸟,每次俯冲都会激起一团白浪,真是热闹非凡。
于是我去网络学习,发现这几年旧金山湾区的鲸鱼数量的确有所恢复,但是还是没有恢复到历史水平,主要的原因是海洋环境的改变(水质污染,食物链破碎,声波污染——影响鲸鱼的沟通,渔网缠绕,大船撞击以及偷猎)。
其中,被大船撞击死伤的鲸鱼最令人痛心。仅仅截至今年七月,旧金山湾区就有24头鲸鱼尸体被冲上沙滩,死因都是被撞得骨头碎裂、内脏受损。好在一个叫做Blue Whale Blue Sky的项目,要求大型船只在鲸鱼出没的海域把航行速度降到10节,确保鲸鱼的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鲸鱼和天空有联系呢?原来鲸鱼和地球含氧量息息相关。鲸鱼通过深潜和浮出水面觅食的行为,将深海的营养物质(氮、磷等)带到表层水域,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而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同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贡献50%-80%的全球氧气生产。这个就是“鲸泵”效应。我们呼吸着氧气,仰望碧蓝的天空,都要感谢鲸鱼呢。
另外,鲸鱼作为海洋顶级捕猎者,维持了生态平衡,它们的排泄物也为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提供养分,支持了食物链底端的生存。
可是,鲸鱼的数量不断下降。就拿座头鲸为例,目前有13.5至20万头,20世纪因为商业捕鲸,数量曾经锐减到不足一万头。虽然在1986年国际禁捕令之后,种群有所恢复,但是部分子种群仍旧濒危。挪威、冰岛和日本等国家是捕鲸大国。其中日本在战后食物匮乏期以鲸鱼肉为食。发展到现今,吃鲸鱼肉的人已经很少了。但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鱼肉当饲料、鲸油、鲸骨、牙齿、皮肤、琥珀等等),仍旧以“科研”为借口继续捕鲸。
想到这种在大海里没有天敌的庞然大物,会被猎人以残忍的方式(比如炸弹)捕杀,真是令人伤心。
座头鲸会唱歌,有很强的族群意识和家庭观念。母鲸的乳腺在尾部,会分泌高浓度的乳汁到海水里,让跟在身后的小鲸鱼吸收养分。这种哺乳方式对母子鲸鱼的协调动作有很高的要求。小鲸鱼的肺活量小,需要不断浮出水面呼吸,体力消耗很大,也非常容易被渔网缠绕死亡,成活率并不高。
鲸鱼活着的时候,可谓海洋之王。而一头鲸鱼到了生命终结时,却开启了对海洋漫长的回馈之旅。鲸鱼死后,尸体通常因为脂肪含量高而会在海面漂浮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大型掠食者,如鲨鱼、龙王鲸等等会迅速分解尸体软组织,包括海鸟也会抢食。一头座头鲸的脂肪层可以提供数吨的有机物。而这一消耗过程可以持续1到2年。到骨骼暴露后,渐渐开始下沉。
接下来的2-10年,尸体会被更多鱼类分食,骨骼则成为微生物和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的食物来源。再往后的10-100年,骨骼被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菌利用化学合成作用,作为能量来源,支持周围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于深海热泉,吸引多种低氧环境的物种,比如虾、贝。100年之后,鲸鱼的骨骼完全分解,滋养深海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最终形成礁石。
鲸落为深海提供稀缺有机物和栖息地,支撑近200中独特物种。同时,每头大型鲸鱼尸体可以封存33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数百棵树一辈子的吸收量,对于地球减缓气候变化有很大贡献。
1977年美国海军深潜器第一次在加州海岸发现鲸落,揭开了对鲸落的研究。目前估计海底有大约六、七十万具鲸鱼尸体,但是这个数目并不一定准确。
一头鲸鱼,生百年,死后百年,为地球带来了巨大的滋养。俗话说:“一鲸落,万物生。”这种庄严壮丽的循环,让人心生敬畏。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敬畏的同时,难免愧疚。
(网络图片)
昨天傍晚,看到天地之间的霞光,仿佛是上帝拿着荧光笔划了一个重点。是否在提醒人类:好好尊重精密运转的自然规律,保护栖身的星球,对各种生命都保留一点敬畏、感恩和真挚的关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