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习惯性无助感-INTJ-A 的自我疗愈笔记
我的性格是 INTJ-A,偏内向。对我来说,在人群里社交是一种“耗能”的行为。小时候,逢年过节大家庭聚会时,我总有点小小的抵触,更愿意一个人安静地做题。就在今年春节去看姑姑时,表弟还笑我当年的“学究样”。人到中年,我逐渐看懂了自己成长的环境,也理解了那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曾经的困惑与压力,如今都能释怀。我学会了疗愈自己,也能温柔地疗愈家人——三世同堂的日子,不再是负担,而是珍贵的相处。
认识“习惯性无助感”
最近一个收获,来自我系统地跟着马欣教授学习心理学。在一次直播里,我了解到一种现象:习惯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它的表现是:人在反复忍受令人反感的刺激后,会渐渐对环境失去控制感,变得消极、无欲无求。身边有一些朋友,事业家庭看起来顺风顺水,却患上了抑郁症——没快感、失眠、没精神。仔细了解后,我发现他们的伴侣往往比较强势。所谓强势,并不一定是在重大决定上针锋相对,而是在日常小事中总是“一言堂”、缺乏倾听。这会让另一半觉得自己说话没分量,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无力感。要打破这种局面,双方都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我反思后发现,自己就是强势的那一方,于是决定先从自己做起。
我做的三个改变
--先听,再表达:出于职业习惯,我总能很快想好解决方案。但现在,我会刻意放慢节奏,先听听家人的想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按他们的意见去做。比如周五晚上去哪家餐馆,以前我会选健康但不一定美味的餐厅,现在会考虑他们的喜好,让选择更轻松、更“治愈”。
--学会“放自己一马”:很多人觉得我“对自己很狠”,虽然我没这种感觉,但显然这种压力也会传递给别人。在健身圈,有个词叫 cheat day / cheat meal——偶尔放纵一下。我过去不觉得有必要,现在会主动安排,还会和家人一起享受这种随性的时光。给自己自由,也给家人自由。
--换一副滤镜看生活:过去,我容易把一些事看作压力。现在我会把它们转化为享受。比如,我妈妈特别聪明能干,对生活标准高——以前这让我紧张,担心达不到她的要求。现在我开始欣赏她的细致与智慧:她会记得每个人的喜好,她生活的家总是干净利落。我在工作上的严谨高效,我想正是她的传承。生活上,我也能继续成长。
疗愈自己,从改变视角开始:当我学会倾听、学会放松、学会欣赏,不仅自己轻松了,家人的笑容也多了。身边人曾经的“无助感”,如今已慢慢变成一种温柔的力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