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之恶
原本在前几天就在写这篇文章了,来来回回整理了下,本来还需要完善的更多,最近遇到好几次类似的事情,因此,趁着这个机会发表该文章
从武大图书馆事件看网络暴力
2023年,一场发生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纠纷,曾被全网认定为“男生性骚扰女生”的事件,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
数以万计的网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当时还只是大一的男生发起网络暴力,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2025年,随着法院判决尘埃落定,事实终于浮出水面,性骚扰不成立,女生败诉。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5LB2JVV05561STF.html
如果你回溯这件事的始末,会清晰地看到人性之恶在网络时代的多种面孔,草率、盲从、冷漠,乃至残忍。
人性之恶,不总是像电影里的反派那样张牙舞爪。更
多时候,它是潜伏的,是“无所谓”的,是冷漠和自私的集合体。
我想起自己以前在一些论坛上发帖时的经历。
原本只是想分享生活、记录思考,却总能在评论区撞见一些带着恶意的人。
有人刻意歪曲你的文字,有人嘲笑你的经历,还有人毫无理由地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毫无成本的恶意,总是让我怀疑,他们在现实中也如此吗?
网络环境像一层保护膜,隔开了现实的约束,也遮住了良知的镜子
在键盘背后,他们不必直视受害者的眼睛,也无需为自己的言语付出代价。于是,恶意变得廉价而丰盛。
武大事件让我细细琢磨,很多人遭遇网络暴力后,心理创伤远超出旁人想象。
那些肆意践踏他人的人,也许敲完键盘就心安理得地去睡觉,丝毫不知自己的话语可能成为压垮别人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性的恶很多时候来源于“去人格化”,当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看不到对方的痛苦,就更容易释放恶意。
这些话的背后,是冷漠,是漠视他人感受的傲慢。恶的本质,并不一定是主动伤害,有时只是被动地无视,或者在看热闹时添上一把火。
我也曾见过一些人,在网络里兴致勃勃地猎奇,攻击,围观,每一次点赞和跟风,都在为恶意的传播助推力。
他们或许不会亲手做坏事,却甘愿成为恶意的扩音器。
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现代社会,信息比刀子还快,而人性在虚拟空间里比现实更容易滑向阴暗。
武大事件是一个缩影。性骚扰是恶,指责受害者是恶,冷嘲热讽更是恶。
而这些恶与我曾经历的网络恶意有着共通之处,它们都建立在“我可以不负责任”之上。
有人曾说:“现代社会的人,心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体面的自己,一个是网络里的野兽。”
我深以为然。
写下这些,不仅仅是为了谴责别人内心本身存在恶的人,而是为了提醒自己,面对恶意时,我个人能否不沉默、不附和、不跟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